越抓越小的黑鲔鱼
由海洋国家公园管理处主办、台湾环境资讯协会承办的「97年度海洋自然保育宣导活动」,今年暑假分别在全国北、东、南共举办6场活动,7月31日在屏东东港举办第四场。海洋国家公园管理处吴副处长祥坚莅临指导,跟现场80位小朋友分享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的重要,他指出海洋佔地球总面积的70﹪,保育海洋就是维护人类的未来。乌龙国小蔡校长沈重的说,以前东港捕获的黑鲔鱼动辄500公斤,跟一头小牛一样重,但现在仅能捕获1、2百公斤重的,可见海洋资源正逐渐枯竭;蔡校长同时提醒小朋友,海洋不仅能提供人类的生活所需,还具备调节气候等功能,因为海洋跟人类的生活密不可分,所以更要好好保护海洋。
在「认识海洋的丰富生态资源」课程中,朱云伟老师借由影片带小朋友认识丰富的海洋生物及珊瑚礁的重要性。他让小朋友省思,若有一天绿觿龟、黑面琵鹭全部灭绝了,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什么影响?大家可能一样吃饭、睡觉,完全没感觉。其实,生物多样性就像是积木的叠叠乐,一种生物的灭绝就像是从中抽掉一块积木,当积木一块块被抽离时,最后终将导致整个生态系的瓦解。因为每种生物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所以我们必须尽力维护,唯有越了解才会越关心、越关心才越有实际的行动。
「哇!好多鸟」、「哇!好大的螃蟹」,小朋友此起彼落的惊叹声在长满海茄苳的湿地中响起。小朋友在解说员的指导下,利用望远镜仔细观察红树林里栖息的鸟类,也竖耳倾听各种不同的鸟鸣;有「螃蟹王子」之称的李荣祥老师,眼明手快的抓到一只「L size」的凶狠圆轴蟹,让小朋友可以近距离观察螃蟹的构造,并了解其生活习性。解说员说,看似无用的湿地其实却具备许多功能,包括防洪、提供水源、保护海岸及提供野生动物栖息等;而湿地中丰富的有机物质及完整的生态系统,是孕育仔稚鱼的场所,直接影响渔业资源。但是总生产力是一般田地的两倍至四倍的湿地,在台湾长期的工商业开发下,正急速的消失,造成渔业资源的枯竭及生物多样性的降低。
以黑鲔鱼及樱花虾闻名的东港,有着独特的渔业文化。小朋友在解说员的带领下,参观渔业文物展示馆,了解东港发展史、民俗信仰及渔捞方式。东港是台湾早年三大天然港之一,此地的妈祖有「虾米妈」之称,因为在妈祖庙仍只是搭建的小草寮时,附近的海域只有少数的小虾,当庙正式落成后,每年湧进大量的虾米,讨海人认为这是妈祖的恩赐,所以被暱称为「虾米妈」。但是随着海洋资源的枯竭,虾米的数量越来越少,渔船间彼此约束,在樱花虾11月至隔年5月的非繁殖季限量捞捕,希望借此管理方式让海洋资永续发展。
馆内还设计黑鲔鱼拉钓区,可以亲自体验拉动近百公斤黑鲔鱼模型,也借由追捕黑鲔鱼的影片播放,让小朋友感受讨海人的辛劳。解说员感慨的说,近年黑鲔鱼越抓越小,渔获量也越来越少,当海中不再有鱼群时,也代表地方文化的消失。
活动最后,小朋友共同签下了保育宣言,提醒自己身为地球的一份子,知道海洋保育的重要性,愿意关心海洋、尊重海洋,成为海洋自然保育的小尖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