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片海有什么?海管处保育研究成果发表”厚哩摘”

  • 2018-05-30
  • SystemAdmin

  本处于107年5月24日在国立中山大学海科院演讲厅办理106年度东沙环礁国家公园及澎湖南方四岛保育研究成果发表会。本次邀请国立台湾大学海洋研究所戴昌凤教授、国立澎湖科技大学海洋游憩系黄俞升副教授及台湾海洋科技研究中心陈建勳副研究员及林佩莹助理研究员分享研究成果,现场更提供「遇见柠檬鲨─东沙记事」、「南方四岛海洋生物简册/藻类、无脊椎动物」及「东沙八放珊瑚生态图鑑」给与会民众参考,期待未来一同为知海爱海努力。

2017053003
透过综合座谈与会众交流(左起为:澎科大黄俞升副教授、海科中心林佩莹助理研究员、海管处洪启源处长、台大戴昌凤教授、中山宋克义教授、海科中心陈建勳副研究员)

  

  本次发表活动,先由海洋科技研究中心林佩莹助理研究员分享东沙环礁构造,为了在环礁内进行声讯收集,海科中心特别将海底地震仪调整为适合布放于东沙环礁内浅水环境的仪器,讯号分析归纳东沙环礁地层构造后,初步得知东沙内潟湖在海底下的沉积层约有1公里深,而在东沙岛地面下约9公里以深出现火成岩高速带。海管处表示,由于东沙环礁整体地理构造与达尔文提出的环礁形成假说有些不同,后续将会有更多的配合研究继续调查。随后陈建勳副研究员也分享东沙环礁有孔虫群聚有地区上的差异,主要可以分为潟湖内、礁平台及外环礁,其中又发现玻璃壳质的双盖有孔虫主要出现在珊瑚环境较优良的外环礁水域,初步认为有孔虫的群聚结构具有做为珊瑚礁环境指标的可能性。

 

  国立澎湖科技大学黄俞升副教授则分享澎湖南方四岛潮间带生态调查成果,并挑出澎湖南方四岛常见生物介绍各体特征,也由于玄武岩岛屿周边潮间带较短,亚潮带生态相相形更为丰富,也纪录到砗磲及大法螺等健康生态指标生物。发表活动压轴由国立台湾大学戴昌凤教授与与众介绍东沙八放珊瑚的形态,与透过骨针分类鑑定之过程。目前东沙软珊瑚纪录有119种,以软珊瑚科最多,柳珊瑚最少,由于各科别的数量不均匀,也再次以生物环境特征说明了东沙的偏远岛屿生态特性。

 

  本处洪启源处长表示,保育研究是国家公园紮根的工作,后续才能透过经营管理落实自然资源维护与永续使用,在东沙环礁国家公园已成立满10年的当下,目前正在进行小众生态旅游评估规划,澎湖南方四岛国家公园也正在寻求自然资源保育与地方民众权益双赢的新局面。本处107年也继续进行不同面向的研究,其中东沙环礁国家公园正在调查海草软珊瑚与鱼类资源研究,澎湖南方四岛国家公园则正进行海域自然资源评析、海域栖地类型及四岛发展历史等调查。相关的研究成果将会在明(108)年展现给大众,由东沙环礁国家公园与澎湖南方四岛的海洋保育服务与方式的拓展,与民众一起由了解海洋开始迈出环境保育的步伐。

国立中山大学海洋科学院李贤华院长共襄盛举
国立中山大学海洋科学院李贤华院长共襄盛举
戴昌凤教授与会众分享东沙环礁八放珊瑚生态研究成果
戴昌凤教授与会众分享东沙环礁八放珊瑚生态研究成果
东沙外环礁拥有健康的珊瑚复盖度(图为外环礁东侧软珊瑚大量复盖一隅)
东沙外环礁拥有健康的珊瑚复盖度(图为外环礁东侧软珊瑚大量复盖一隅)
澎湖南方四岛为玄武岩火山岛,岛周潮间带较短且,多在潮池内可发现较丰富的生物相
澎湖南方四岛为玄武岩火山岛,岛周潮间带较短且,多在潮池内可发现较丰富的生物相

 

[讲者简报下载连结]:pdf106年度保育成果发表会简报10.72 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