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的早上,在波浪的推送下,将一群稀客推送上东沙潟湖的沙滩来,研究人员在调查潟湖生态时在沙滩上发现了这一个奇异的现象。
退潮后的潮线上躺着一串长超过一公尺的透明如果冻的胶体。里面有成串的索状如粗冬粉般透明的胶索交缠成串。胶索内有一颗颗的红色的颗粒,研究人员直觉这是种生物的卵,只是看了半天搞不清楚这么大的卵块。这群卵块外观有点像是鳞海鞘(Pyrosome)的群体,但是在仔细检查他的微细结构发现,里面的紫红色的卵两两排成队排列,外包复胶质捲曲成串,确定是卵,但是会是谁家的小孩呢?
图一、搁浅于沙滩上的条状胶体 | 图二、仔细观察,胶体内有着一颗颗紫红色的小卵粒 |
研究人员首先先想办法让这一堆卵块保持潮湿,然后细心的把它推回潟湖,在浅水处做简单的测量和观察后,让这块卵团回到海水中,同时也采了一小部份的卵块,回到工作站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并比对查阅资料。答案揭晓,这是菱鳍鱿的卵块,菱鳍鱿又称飞鱿,主要息于大洋暖水域,为典型的外洋表层种,至今仅有一科一属一种,外套膜构成成体壁具肌肉质。外套膜呈高圆锥形,鳍很大,两叶合成菱形。长度达整个外套膜侧缘,这是一种大型的头足类,长可达100公分。
飞鱿,1999年我在野柳看过他,当时是野柳村的村长打电话到中研院动物所,他说野柳海边有民众捡到一只大鱿鱼,我就带着最大的冰箱开车过去,到了村长家,看到这个大家伙,鲜红的表皮硕大的身体,我当下惊呼一飞鱿,这只飞鱿现在典藏在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样性中心。
图三、长大的飞鱿 |
飞鱿的分布广,在日本本岛及冲绳每年皆有大量的渔获,而在台湾南方澳也有专业渔船从事捞捕,因此飞鱿是一项具潜力的经济渔获。此外,台北、苏澳、台东、澎湖等海岸曾有民众发现搁浅的纪录。飞鱿具有高度的经济价值,但是我们对他的生殖或胚胎研究所知甚少,有关产卵场、幼体的成长和发育的相关文献很少。以往日本的研究认为他的产卵地在东海,亚洲在九州、琉球群岛及日本海都曾发现到他的卵团,此外也曾在苏拉维西南部水域记录到的两米长,15公分直径的卵团,估算共180000颗卵,卵径1 mm,每颗卵有卵囊( egg sac)包复,卵黄少,因此推测发育时间短。在日本记录到的五个卵块,长度在60-120公分,直径13-15公分,卵径1-2mm,而孵化后的小飞鱿在1.5mm左右。在台湾曾经2006年在东部牡丹外海50-60米身捞获一尾2.2公分的幼体。日本在北海道南曾捕获两只20及21公分的雄性未成熟个体,,经过耳石日周年轮测定回推这两个个体分别为的估计年龄为120及131天,所以推测约在四月底(晚春)时,在东海(台湾-冲绳的海域)孵化,被黑潮往北运送到北海道南的函馆一带。问题来了,东海的族群会由黑潮往北带到日本的日本海和太平洋岸,甚至到北海道。那么这一群在南海的东沙潟湖的卵块的妈妈,来自何方?
这一场误闯潟湖的美丽错误,给我们许多思考的空间。
(本文转载高雄医学大学/黄彦铭 苏俊育 蔡政达 邱郁文 )
图四、刚孵化的小飞鱿 | 图五、蓄养后两天的小飞鱿,受到刺激后会喷 |
飞鱿小档案
Phylum: Mollusca 软件动物门
Class: Cephalopoda 头足纲
Subclass: Coleoidea 鞘亚纲
Order: Teuthida 管鱿目
Suborder: Oegopsina 开眼亚目
Family: Thysanoteuthidae菱鳍乌贼科hysanoteuthis. 种:,
Genus: Thysanoteuthis 菱鳍乌贼属
Species: T. rhombus菱鳍鱿乌贼
菱鳍鱿又称飞鱿,主要息于大洋暖水域,至今仅有一科一属一种,身体具筋肉质,为典型的外洋表层种。外套膜呈高圆锥形,鳍很大,两叶合成菱形。长度达整个外套膜侧缘。菱鳍鱿的漏斗软骨器具有长型狭长的沟,中间的侧沟分歧呈「卜」字型,外套软骨器横向,与心脏型的颈部软骨器相对应,两者有如钮扣般的相连接;眼为开眼型,可全面与外界相通;掌部有4列吸盘并列,其大吸盘的角质环有间隔,式的犬齿15~20个。它们的天敌是齿鲸及旗鱼。
图、飞鱿的生活史(引用自 Laboratory observations on the early life stages of the diamond squid Thysanoteuthis rhombus J. Mollus. Stud. (20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