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沙岛发现台湾新纪录种鱼类—穴沙鳢

  • 2014-02-03
  • SystemAdmin

民国102年1月,海洋国家公园管理处研究员廖震亨于东沙岛南岸七据点附近沙滩进行鱼类采集时,采得数尾体型细小如牙籤般的沙鳢科鱼类样本,经与澳洲昆士兰博物馆沙鳢科鱼种的权威Dr. Larson长达半年的接洽鑑定后,证实该鱼种为穴沙鳢(Kraemeria cunicularia Rofen, 1958)---一种鲜为人知的台湾新纪录种鱼类。穴沙鳢属于沙鳢科(Kraemeriidae)、沙鳢属(Kraemeria)鱼类,沙鳢科鱼种目前全世界仅有2属9种,原并入鰕虎科(Gobiidae),但由于其腹鳍未有癒合或特化成吸盘状之情形,故独立而自成一科。


型态怪异的穴沙鳢 (Kraemeria cunicularia),为台湾新纪录鱼种。(江俊廷/摄) 穴沙鳢背面观。(廖震亨/摄)
型态怪异的穴沙鳢 (Kraemeria cunicularia)
,为台湾新纪录鱼种。(江俊廷/摄)
穴沙鳢背面观。(廖震亨/摄)


  穴沙鳢顾名思义为挖掘洞穴的高手,多出现于水深30公分以内之近岸处,平日不好游动,躲藏于沙中,以掠食经过之浮游动物及细小蠕虫类为生。其属于小型鱼种,最大体长仅3.5公分,体色呈偏白色之半透明状,主要分布于琉球群岛、帕劳及密克罗尼西亚一带,喜好栖息于沙质的海岸或河口浅滩区,亦有发现于淡水域之纪录,具有极佳之渗透压调节能力。穴沙鳢长相相当特殊,其眼部、口吻皆属上位,显示其躲藏沙中向上偷袭猎物之习性;细长的身躯以及下颌部的铲状硬质突起,对于快速钻沙躲藏亦有相当之帮助,特殊的演化结果加上头部布满许多皮肤隆起,造就其怪异的长相,有如电影中的异形一般,妙趣横生。


穴沙鳢体型细小,采集时要仔细翻找才能察觉它们的存在。(廖震亨/摄) 东沙岛南岸有着绵延的洁净沙滩,与北岸栖地类型截然不同。(廖震亨/摄)
穴沙鳢体型细小,采集时要仔细翻找才能
察觉它们的存在。(廖震亨/摄)
东沙岛南岸有着绵延的洁净沙滩,与北岸
栖地类型截然不同。(廖震亨/摄)


  由于沙鳢科鱼种体型细小、且生活习性特殊,目前全世界该科鱼类之相关研究报告仍相当缺乏。事实上,穴沙鳢应为东沙环礁国家公园所纪录之第二种沙鳢科鱼种,早在2006年,「台湾海洋科技研究中心」陈正平教授于东沙岛南岸进行鱼类研究时,即采集到数尾沙鳢样本,当时经鑑定为沙鳢属之一种(Kraemeria sp.),推论可能为新种鱼类。本次于相同栖地采集到之穴沙鳢样本虽非新种,但却深具意义,其不但为台湾纪录之第二种沙鳢科鱼类,更证明了就算是平凡无奇的沙滩型栖地,于东沙环礁国家公园亦能展现其饶富特色的生物多样性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