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畫期限 | 2009-12-31 ~ 2010-12-30 |
---|---|
研究名稱 | 東沙海域大型藻類生物量與海草物候、生產力調查 |
受託單位 | 國立中興大學 |
計畫主持人 | 林幸助 |
協同主持人 | 蕭淑娟 |
參與計畫人員 | 黃衍勳、鄭惠元、李承錄、戴孝勳、邱仕涵、鍾佳芸、林良瑾 |
關鍵詞 | 大型藻、生物量、生產力、環境因子 |
摘要 | 東沙海草床的水溫和鹽度在水較淺的小潟湖內部的變化較劇烈。東沙島沿岸海草床海域屬於寡營養鹽的水體。海草床底土以細砂至中等粗砂為主,但各樣區的底土粒徑組成有差異,且不同種類海草之底土組成略有不同。底土的有機質含量在小潟湖地區較高、南岸較低,而泰來草底土具較多有機含量。 東沙島沿岸主要優勢的6 種海草開花或結果多集中在12 月至4 月間,但是水韭菜卻是在夏天。各樣區海草覆蓋度和植株密度均高,平均覆蓋度高達75%以上,且有季節性變化。海草葉形受水深影響大,生長在南岸水較深的葉較長與寬。 各種海草葉片生產力皆為夏高冬低,且有地點間差異,海草葉片生產力在西岸高於小潟湖內。2010 年4 月之大退潮,致使泰來草的覆蓋度與密度減少,單位面積生產量降低。相關分析顯示圓葉水絲草與泰來草的生產力受到水溫的影響極顯著,且同種類海草之葉片生產力明顯高於緯度相近的海南島海草床。 估算整個東沙島沿岸海草床生產量為2615 g DW m−2 yr-1,為全球海草床平均值2 倍以上,估計東沙島沿岸海草床年總生產量30554 公噸,相當於年吸收10226公噸的碳,扮演自然碳匯系統。 圓葉水絲草是東沙分布最廣的海草,無特別偏好的底土特性,但水深對其密度和覆蓋度有負面影響。鋸齒葉水絲草在東沙島北岸離岸較遠亞潮帶之中等粗沙的底土較優勢,但無法在鹽度變動較大的小潟湖內和淺岸處生長。泰來草適應環境能力極強,較不受高溫影響,在潮間帶或亞潮帶皆有分布,但其在水深處的競爭力不如其他種海草。單脈二藥草能適應潮間帶溫度的劇烈變動,是東沙海域中最耐高溫和高鹽者。水韭菜唯一佔優勢的生長區域是在東沙島南岸亞潮帶,因其葉子呈圓柱型且纖細,無法忍受退潮時的乾燥,但是可以抵抗海流較強之環境。卵葉鹽草的植株矮小脆弱,當和其他海草混生時,對光線與底土的競爭力較弱,無法成為優勢植被,因此常生長在空曠的細砂底土或其他海草床的邊緣地帶,多被認為是海草床的先驅物種。 海草葉片附生藻之葉綠素a 濃度具明顯季節性變化,也與pH 值呈顯著正相關,但與營養鹽濃度及鹽度無顯著相關。大型藻生物量在西岸明顯高於其他樣區,且隨著離岸愈遠,呈梯度減少,且有春、夏季少,而秋、冬季多的趨勢。 大型藻的物種數呈現春、夏季多,而秋、冬季少,且不同季節的優勢藻種有差異,主要是對水溫的耐受性不同所致。歸群分析顯示,西岸與北岸的大型藻種類組成相似,冬季皆以凹頂藻屬為優勢;但春、夏季時,西岸以可食江蘺,北岸則以可食江蘺與角網藻較佔優勢。南岸以杉葉蕨藻為最優勢。小潟湖內則因水淺且光照強,大型藻種組成以綠藻類佔優勢。 |
99年,大型藻,生物量,生產力,環境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