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沙環礁是我國唯一僅有且發育完整的環礁,而東沙島海洋生態區,最特別的就是面積廣大的海草床生態系,並且擁有57科近150種貝類。後鰓亞綱(Opisthobranchia)囊舌目 (Sacoglossa) 的斑帶圓捲螺是民國95年臺灣的新紀錄科、屬及種,並在民國100年高雄醫學大學邱郁文教授的團隊努力下,也在東沙現身。斑帶圓捲螺(Volvatella vigourouxi)的分布從日本的奄美大島(Amami-Oshima Islands)與沖繩島(Okinawa Islands)、臺灣以及澳洲東側外海的新喀利多尼亞(New Caledonia)有分布紀錄,是廣布於太平洋與印度西太平洋之熱帶與溫帶海域。(圖:斑帶圓捲螺 高雄醫學大學邱郁文教授提供)
貝類是生態系食物網中的初級消費者、獵食者,也是碎屑分解者,因此對於生態系的能量傳遞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斑帶圓捲螺是小型的貝類,殼薄微透明,身體膨大呈卵圓形或梨形,主要棲息於潮間帶的藻類中,可在蕨藻屬Caulerpa 的綠藻中發現活體,以吸食藻類細胞質液為食。文獻指出囊舌目物種可藉由攝食海藻體內的化學物質,轉化成自身的化學防禦武器,如斑帶圓捲螺所屬的有殼囊舌目物種在攝食蕨藻類(Caulerpa)時,可將藻類內含毒性物質經生物轉化代謝,來抑制捕食者的掠食或攻擊。因此攝食海藻的斑帶圓捲螺在受到外界刺激攻擊時,為達防禦作用,所噴出的白色黏液,可能是轉化海藻而成的自身化學物質。
貝類是生態系食物網中的初級消費者、獵食者,也是碎屑分解者,因此對於生態系的能量傳遞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斑帶圓捲螺是小型的貝類,殼薄微透明,身體膨大呈卵圓形或梨形,主要棲息於潮間帶的藻類中,可在蕨藻屬Caulerpa 的綠藻中發現活體,以吸食藻類細胞質液為食。文獻指出囊舌目物種可藉由攝食海藻體內的化學物質,轉化成自身的化學防禦武器,如斑帶圓捲螺所屬的有殼囊舌目物種在攝食蕨藻類(Caulerpa)時,可將藻類內含毒性物質經生物轉化代謝,來抑制捕食者的掠食或攻擊。因此攝食海藻的斑帶圓捲螺在受到外界刺激攻擊時,為達防禦作用,所噴出的白色黏液,可能是轉化海藻而成的自身化學物質。
斑帶圓捲螺受刺激時,後端的管狀突起噴水管噴出白色黏液(高雄醫學大學邱郁文教授提供)
雌雄同體斑帶圓捲螺,是行異體受精。小型”雄性”個體在生殖交配時,將爬行至大型”雌性”個體的背部殼上進行交配動作
(高雄醫學大學邱郁文教授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