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處與澎湖縣水產種苗繁殖於10月份前往澎湖南方四島國家公園海域,進行馬蹄鐘螺放流,希望藉由當地的海域生態保護,讓其能繁衍並溢散到澎湖各海域,同行並進行颱風災後的水下勘查,調查結果發現沿岸珊瑚礁雖略有受損,但情況並不嚴重,而8月下旬部分珊瑚白化現象也隨著水溫的下降而恢復。
另本處與澎湖縣政府農漁局及國立中山大學於102年簽署合作協議,以促進海洋科學研究、珊瑚礁生態復育及環境教育推廣等,其中環境復育由澎湖縣政府所屬單位種苗場協助進行生物復育,主要以馬蹄鐘螺及硨磲貝等可復育棲地環境的物種為主。馬蹄鐘螺是藻食性的螺貝類,因體型較大,容易成為採捕進行食用的目標,早期澎湖海域雖有分布,但現已不常見,由於其對藻類的控制有良好的效果,因此自102年起開始便由東沙海域進行採種復育,並將培育出的稚貝放流回東沙及澎湖部分海域。
本年度7月在東吉嶼調查發現當時放流試驗殼長約1.5公分的馬蹄鐘螺已成長至5公分以上,因此於10月3日再度進行2,500顆的馬蹄鐘螺稚貝的放流,地點則選擇在東吉嶼,西吉嶼及鋤頭嶼等的礁岩區,希望稚貝能在人為的干擾較少的環境長大、繁衍。
此外,今年夏天的莫蘭蒂及梅姬颱風等對臺灣各地海域均造成災情,經東吉嶼、西吉嶼、東嶼坪嶼等水下實地調查,發現當地珊瑚受損並不嚴重,且多是生長快速,復原力較高的分枝形軸孔珊瑚、葉片型表孔珊瑚或是軟珊瑚等,因此經過一段時間的休憩,應能復原,而8月下旬傳出的部分珊瑚白化現象,在此次調查也並未發現,推測應是水溫下降,讓白化現象改善。
澎湖南方四島海域的珊瑚常見桌形軸孔珊瑚及葉片形表孔珊瑚形成的巨大群聚蔚為奇觀,而這些令人讚嘆的美景是我們珍貴的資產,更需要你我共同保護才能永續傳承。
保育研究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