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舟文化—蘭嶼大船造舟暨跨越黑潮系列活動報導

  • 2011-05-10
  • 海管處

海洋,對多數人而言是個景色優美、生態豐富,充滿刺激和未知想像的空間,但對蘭嶼島上的雅美/達悟族而言,海洋卻是真實的生活場域,在以海維生的領域裡,雅美/達悟人命名各個魚種且定出各項禁忌,賦予海洋實質的生命,亦使它充滿祖先留傳下來的知識與文化。夏曼‧藍波安就曾經說過:「沒有與土地勞動的生活體驗,就沒有美麗的故事可敘述,沒有湛藍而平靜的海洋,我們的祖先就不可能創造利於航海的拼板舟」。

飛魚為構成雅美/達悟文化的核心,為捕捉飛魚,雅美/達悟人建造舉世聞名的拼板舟,船身的流線造型和鮮豔的色彩,蘊藏著蘭嶼人豐富的民俗植物智慧和精湛的工藝技術。飛魚季期間擺放在各部落灘頭的拼板舟,是居民完善運用山林資源及漁團組織合作的表現。大船通常是由父系血親組成船組,建造大船須有三年籌備時間,除了上山尋找適合的木頭之外,還要開墾足夠的芋頭田,以備大船下水需要的禮芋。拼板舟分為船首、船底和船尾,再加上兩舷側板等四部份。

樹材也分等級,造舟以耐磨損、可輕浮、質地堅硬、不易腐蝕及防蛀蟲為最佳 樹材。舉例來說,船首和船尾因經常會碰撞到礁石,便選擇質堅硬木的欖仁舅 或台東番龍眼的主幹和板根;船底由於經常拖拉造成極大磨擦,便以台東龍眼、 蘭嶼赤楠、蘭嶼福木等樹材為主;台灣膠木和麵包樹則用來做為船舷側板的材 料,這些樹材都以家族記號認證。拼板舟分為雕刻船和白船,以及由21塊板子 組合而成的小船tatara。

此外,也有27片板子組裝成八至十人共同合作漁撈的大船chinurikuran,船體皆靠木釘、接榫、結綁及膠水拼合而成。在船體上雕刻是為展現個人及榮耀家族的象徵,沒刻紋的拼板舟稱Jyanirapes,有雕紋的稱Nirapes。在船身二側腹面板的外型呈波浪狀,刻有「眼」mata-no-tatara,代表船的眼睛,具有驅邪招福的意義;船飾所用的顏色使用強烈的紅、黑、白三色,凹的部分塗白,凸的部分塗黑,沒於水中的四塊船板則是著上朱色;傳統顏料取自天然的紅土,白色採用夜光貝研磨後所燒練的塗料,黑色則取自於煤炭。船體上的一切裝飾是信仰的表現,所有的文樣依循傳統也都被賦予意涵,若要採用非我家族的圖騰,必須提出相當的回禮才得以採用。新船大多為整個部落的盛事,沒雕紋的船雖不須殺豬,但也會舉行簡單儀式,邀請近親慶祝;雕刻船才需宰殺豬羊與大肆賓客分享,宛如「誇富宴」般,其實這也是象徵重新定位或再確定家族在部落的勢力。

在選定新船下水典禮日期的前一天,船員需盛裝至親朋好友家中親自邀請。在舉行儀式的上午,同一個部落的親友則是協助各個船員將採收的芋頭搬到新船上,若準備夠多的禮芋可將整艘船覆蓋。禮芋也是魚的象徵,堆積如山的芋頭象徵豐收與鎮邪的意義;被邀請的來賓會一一向船長致意,並且歌詠讚頌。族人可以擁有一份禮芋,分完芋頭後便開始抓豬,將豬肉切成一份份,一份禮肉包括五花肉一片、血一片、肺部一塊、腹肉一片、胃部一小塊,腸子一小塊等等。豬肉分配完畢之後,族中男性依年齡區分數個隊伍,由四周分別進場至新船旁,男子擺出兇悍的模樣,並且發出「ㄛ---ㄛ---」的聲音,用來壯盛整個儀式的氣勢,稱之「蠻ㄚ威」;船員們穿著禮服上新船唱祝福歌,接著與其他部落男子將新船在原地拋起數次,抬至海濱再拋起數次之後就可以下水。新船下水後,由船團成員進行試划,完成這一連串的下水儀式。

船員操槳的位置也有特別規定。船尾是掌舵者Panavilaken的位置,通常是個子高大,有耐力的人,且能辨別海流,更能觀察氣象變化的人擔任;體力比較差則坐在中間槳的對槳位子Amyan do avak,釣大魚的高手及善於臼水也有一定的位子。造船工作從開墾到造舟到首次船釣才能算告一段落。新船員首次釣上來的魚種可說左右了未來這艘船的的命運。舉例來說,鈞到石斑魚Anid,表示有福份piyadotawona;鈞到了天竺鯛Lovong象徵富裕kadpehan;若鈞到圓擬鱸yahb、紅石斑mahang表示運氣比較不好。第三位船員所釣的魚,則視個人手氣或以後的運氣發展。另外,首航釣上的魚Anyawna必須皆為所有船員家屬食用,不可留下。

從拼板舟的製作及海上分工的過程中,充分展現雅美/達悟族對民俗植物知識的運用及精湛的工藝技術。新船或新屋大多會舉行盛大的落成儀式,只是儀式中頌讚的禮歌新船會以海上的捕漁活動為主題,新屋則吟唱農耕、畜牧及伐木等歷程。

拼板舟製作過程-01拼板舟製作過程-02

拼板舟製作過程-03拼板舟製作過程-04

單人拼板船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