檸檬鯊是一種習性較為害羞的鯊魚,目前全世界現存種類包含兩個種:尖齒檸檬鯊 (Negaprion acutidens)和短吻檸檬鯊 (N. brevirostris),尖齒檸檬鯊分布於非洲、澳洲至臺灣南部沿岸水域,包含東沙島;短吻檸檬鯊主要分布在美國新澤西州到墨西哥、加勒比海沿海到巴西南部近岸東大西洋水域。由於檸檬鯊是漁業目標物之一,因此在過度捕撈的壓力下,種群數量正急遽下降,為此IUCN將其列為被威脅物種之易危種類 (Vulnerable) ,在東南亞海域亦列為瀕危物種。東沙在成立國家公園後,經由研究人員日漸頻繁的登島,也注意到這個在島邊洄游的小鯊魚,近年來的研究結果顯示面積僅179公頃的東沙島周邊幼鯊族群量可達近300尾實屬不易,尤其鯊魚保育課題日漸在國際受到重視,今日東沙環礁國家公園軟骨魚類 (鯊與魟)保育成果相較之下更顯突出與重要。
尖齒檸檬鯊屬胎生,成熟母鯊妊娠期約11個月,在妊娠末期會洄游至出生地產下幼鯊 (Natal Philopatry),依東沙島周邊海域在2013-2017年來之觀察與研究結果顯示,尖齒檸檬鯊懷孕母鯊會在每年接近3月底時 (水溫逐漸上升時)洄游至東沙島海域附近,並在每年的3月底至5月初間大潮滿潮時刻進入東沙島西側之島潟湖口淺水域,4月中旬即可看見幼鯊成群洄游在東沙島岸際水域,5月初分娩期結束後,6-9月期間東沙島周邊海域的檸檬鯊族群到達最大之補充量,當11月的東北風季風來臨之後水溫將逐漸降至20℃以下,部分幼鯊進入東沙島潟湖與附近較深水域渡過低水溫期,部分則遷移進入遠岸水溫相對穩定之亞潮帶與深水區,直到成長至一定體形後再離開東沙島周進入深水區。同時在近年來的利用網具捕獲紀錄與聲波標定研究顯示東沙島潟湖口淺水區的幼鯊豐度遠高於東沙島別處水域,進一步分析移動路徑發現東沙島周邊海域尖齒檸檬鯊的洄游多數呈現三種型態,第一型是在東沙島潟湖內與潟湖口之間洄游,第二型是在東沙島北岸與潟湖口之間洄游,第三型則在東沙島西半邊區域間洄游,所以推測春季近三月底時尖齒檸檬鯊母鯊洄游於東沙島周圍海域,四月初至五月初在潟湖口淺灘處分娩後,出生的幼鯊會以東沙島潟湖口為中心向東沙島潟湖內與南北岸擴散,形成三群幼鯊在島潟湖內至潟湖口間或北岸至島潟湖口間棲息與活動。
此外分析潮水與幼鯊移動的關連性也說明了水較淺的東沙島潟湖至南北岸水域提供了尖齒檸檬鯊幼鯊在攝食、環境調適與躲避掠食時一個較安全之棲息空間或護育區 (Nursery ground),尤其目前發現水深影響幼鯊的攝食活動,對以魚類為主要攝食對象的幼鯊來說,45-60公分的水深對幼鯊來說是最適合進行狩獵的深度,水位過深或太低都會降低其成功機率,因此在東沙島西側潟湖口的大片淺灘上,如果水位適合,可以觀察到幼鯊進行追逐時噴濺的水花。
東沙的尖齒檸檬鯊族群生物學與行為生態研究還在起步階段,目前尚有需多我們想要了解的,例如:幼鯊的活動習性、鯊魚移動與潮水及溫度之關係、長大的鯊魚會逐漸擴散分布到何處、成鯊的生殖與分娩行為、環礁礁台上是否有檸檬鯊以及目前東沙海域尖齒檸檬鯊整體數量與分布如何等,仍需長期的監測調查,累積更多基本資料,未來才能規劃出最適切的保育策略。
註:東沙海域目前已記錄之軟骨魚類: 黑邊鳍真鯊 (Carcharhinus limbatus)、污斑真鯊 (Carcharhinus longimanus)、汙翅真鯊 (Carcharhinus melanopterus)、尖齒檸檬鯊 (Negaprion acutidens)、鼬鯊 (Galeocerdo cuvier)、邁氏條尾魟 (Taeniura meyeni)、費氏窄尾魟 (Himantura fai)、納氏鷂鱝又稱雪花鴨嘴燕魟 (Aetobatus narinari)等8種。
圖文/真理大學海洋休閒遊憩事業系副教授陳餘鋆
保育研究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