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域生態極為豐富的東沙環礁海域,夜間的潮間帶可謂熱鬧異常,許多夜行性的動物都會趁著這時候來到沿岸淺水域,或覓食、或活動,拿起手電筒漫步其間,時有意想不到的驚喜。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研究員日前於東沙島北岸珊瑚復育區進行夜間生物調查時,採集到一尾細身飛魚屬(Hirundichthys)飛魚之幼魚,其鮮黃色、寬大的胸鰭及腹鰭,鑲著醒目的黑邊,於海中游動的姿態宛如翩翩飛舞的蝴蝶般,煞是有趣。
採集到的細身飛魚屬(Hirundichthys sp.)幼魚體長約1.5公分,胸鰭及腹鰭展開時,宛如蝴蝶於海中飛舞一般。(廖震亨/攝)
飛魚科(Exocoetidae)魚種皆為大洋洄游性魚種,生活於開放水域,以及潮流暢通的近海或淺海域表水層。幼魚游泳能力較弱,隨波逐流,長成後為躲避掠食者之攻擊,行動相當敏捷迅速,其受驚嚇時會利用其特化的胸鰭、配合腹鰭及尾鰭躍出水面作長距離的滑翔動作,滑翔時各鰭分工合作,尾鰭為推動前進之動力來源,胸鰭腹鰭維持於空中平衡及飄浮,飛行距離最遠可達400米之遙,因而將此大類魚種通稱為飛魚。飛魚科魚種主要以甲殼類幼生等浮游動物為食。所產下的卵團具有黏絲,可附著於海中漂流物或海藻上。
細身飛魚屬飛魚體型較其他飛魚科魚種細長,因而得名。台灣目前有紀錄的細身飛魚屬飛魚有三種,分別為Hirundichthys oxycephalus尖頭細身飛魚、H. rondeletii隆氏細身飛魚、以及H. speculiger尖鰭細身飛魚等,主要分布於台灣東部海域20米以淺之水層中。飛魚幼魚之游泳能力較弱,因而有機會在岸邊緩流處被發現。
飛魚科魚種為海中多種大型掠食性魚類之餌料生物,在大洋生態系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其洄游狀態往往直接影響著大型魚種之攝食洄游路徑。目前台灣飛魚科的魚類成員約有25種,但於東沙島附近海域出現的種類仍不明瞭。船隻在東沙環礁海域航行時,往往可看到它們受驚嚇而躍出水面,群聚數量雖然豐富,但未有研究團隊進行相關之魚種、生態調查,甚為可惜。
本次於東沙島北岸採集的樣本為東沙環礁國家公園海域所記錄之第1筆飛魚科魚種資料,大洋性魚類行蹤飄忽不定、泳速快,其調查一向有其困難點。東沙環礁國家公園有著特殊的環礁地形、更孕育了豐富的魚種多樣性,環礁外陡降的大陸斜坡,直接與大洋性魚類的家相連結,是難得的生態環境。至於東沙環礁國家公園還有多少飛魚家族的成員在此生棲逗留?則待未來更進一步的調查才能有所瞭解。 (文/廖震亨)
東沙島周邊海域與大洋生態系近在咫尺,許多大洋性魚種偶而也會出現在附近,尤其是幼生時期。(廖震亨/攝)
解說教育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