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102年1月,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研究員廖震亨於東沙島南岸七據點附近沙灘進行魚類採集時,採得數尾體型細小如牙籤般的沙鱧科魚類樣本,經與澳洲昆士蘭博物館沙鱧科魚種的權威Dr. Larson長達半年的接洽鑑定後,證實該魚種為穴沙鱧(Kraemeria cunicularia Rofen, 1958)---一種鮮為人知的臺灣新紀錄種魚類。穴沙鱧屬於沙鱧科(Kraemeriidae)、沙鱧屬(Kraemeria)魚類,沙鱧科魚種目前全世界僅有2屬9種,原併入鰕虎科(Gobiidae),但由於其腹鰭未有癒合或特化成吸盤狀之情形,故獨立而自成一科。
穴沙鱧顧名思義為挖掘洞穴的高手,多出現於水深30公分以內之近岸處,平日不好游動,躲藏於沙中,以掠食經過之浮游動物及細小蠕蟲類為生。其屬於小型魚種,最大體長僅3.5公分,體色呈偏白色之半透明狀,主要分布於琉球群島、帛琉及密克羅尼西亞一帶,喜好棲息於沙質的海岸或河口淺灘區,亦有發現於淡水域之紀錄,具有極佳之滲透壓調節能力。穴沙鱧長相相當特殊,其眼部、口吻皆屬上位,顯示其躲藏沙中向上偷襲獵物之習性;細長的身軀以及下頜部的鏟狀硬質突起,對於快速鑽沙躲藏亦有相當之幫助,特殊的演化結果加上頭部佈滿許多皮膚隆起,造就其怪異的長相,有如電影中的異形一般,妙趣橫生。
由於沙鱧科魚種體型細小、且生活習性特殊,目前全世界該科魚類之相關研究報告仍相當缺乏。事實上,穴沙鱧應為東沙環礁國家公園所紀錄之第二種沙鱧科魚種,早在2006年,「臺灣海洋科技研究中心」陳正平教授於東沙島南岸進行魚類研究時,即採集到數尾沙鱧樣本,當時經鑑定為沙鱧屬之一種(Kraemeria sp.),推論可能為新種魚類。本次於相同棲地採集到之穴沙鱧樣本雖非新種,但卻深具意義,其不但為臺灣紀錄之第二種沙鱧科魚類,更證明了就算是平凡無奇的沙灘型棲地,於東沙環礁國家公園亦能展現其饒富特色的生物多樣性風貌。
型態怪異的穴沙鱧 (Kraemeria cunicularia) ,為臺灣新紀錄魚種。(江俊廷/攝)
|
穴沙鱧背面觀。(廖震亨/攝) |
穴沙鱧顧名思義為挖掘洞穴的高手,多出現於水深30公分以內之近岸處,平日不好游動,躲藏於沙中,以掠食經過之浮游動物及細小蠕蟲類為生。其屬於小型魚種,最大體長僅3.5公分,體色呈偏白色之半透明狀,主要分布於琉球群島、帛琉及密克羅尼西亞一帶,喜好棲息於沙質的海岸或河口淺灘區,亦有發現於淡水域之紀錄,具有極佳之滲透壓調節能力。穴沙鱧長相相當特殊,其眼部、口吻皆屬上位,顯示其躲藏沙中向上偷襲獵物之習性;細長的身軀以及下頜部的鏟狀硬質突起,對於快速鑽沙躲藏亦有相當之幫助,特殊的演化結果加上頭部佈滿許多皮膚隆起,造就其怪異的長相,有如電影中的異形一般,妙趣橫生。
穴沙鱧體型細小,採集時要仔細翻找才能 察覺它們的存在。(廖震亨/攝) |
東沙島南岸有著綿延的潔淨沙灘,與北岸 棲地類型截然不同。(廖震亨/攝) |
由於沙鱧科魚種體型細小、且生活習性特殊,目前全世界該科魚類之相關研究報告仍相當缺乏。事實上,穴沙鱧應為東沙環礁國家公園所紀錄之第二種沙鱧科魚種,早在2006年,「臺灣海洋科技研究中心」陳正平教授於東沙島南岸進行魚類研究時,即採集到數尾沙鱧樣本,當時經鑑定為沙鱧屬之一種(Kraemeria sp.),推論可能為新種魚類。本次於相同棲地採集到之穴沙鱧樣本雖非新種,但卻深具意義,其不但為臺灣紀錄之第二種沙鱧科魚類,更證明了就算是平凡無奇的沙灘型棲地,於東沙環礁國家公園亦能展現其饒富特色的生物多樣性風貌。
東沙管理站(含研究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