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近期發現的古陶瓷片看東沙島對外交通

  • 2017-04-10
  • 海管處

  東沙島位處南海的最北端,為南海交通的樞紐,具有重要的國家安全戰略地位。從唐代開始穿越南海的各國船隻也都有機會看見東沙環礁,因而當時被稱作是「千里石塘」。由於地理環境的特殊,東沙島附近為良好的魚場,因此吸引了許多漁民前往捕魚,其中以廣州及福建的漁民最多,這些漁民把東沙當作臨時性的居所,在捕撈作業結束後會在島上稍作休息,並會在島上儲存糧食及漁貨,因此也在島上留下活動的痕跡。此外在1907年日本人西澤吉次聚眾登東沙島將鳥糞礦石開採殆盡,使的東沙島上人文環境與自然生態受到難以挽回的破壞,直至1949年開始由國防部負責南海諸島的安全維護,而使島上具有濃厚的軍事色彩。上述種種造就了東沙島歷史的遺跡更迭及變化。

  東沙島的歷史遺物以破碎的陶瓷片最多,透過陶瓷片的紋飾手法及彩繪方式可推測這些物品製作的年代。106年度成功大學歷史系陳信雄教授上島調查東沙的古瓷片,讓我們再次回顧東沙過往的歷史記憶及其對外交通狀況。陳教授透過環島繞行一周的方式檢視陸域地面文物的遺留狀態。經過三天的調查共尋獲29件古瓷片,分別是東岸8件、西岸2件、南岸14件及北岸6件。古陶瓷片的出產地主要是中國的廣東、福建地區及台灣或日本,前者有18件,後者有8件,另外還有3件古陶瓷片待考。古陶瓷片的年代從清朝中期、清末、清末民初、日據時代、戰後初期到戰後皆有,最多數量者為清末10件及清末民初的5件。透過此次古陶瓷片的探尋,讓我們回顧了東沙過往的歷史風華及其在南海交通上的地位。


東沙出土瓷片1
東沙出土瓷片1
東沙出土瓷片2
東沙出土瓷片2
現地調查工作
現地調查工作
陳教授解說
陳教授解說

東沙管理站(含研究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