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主權爭議的紛擾向來與其豐富的自然資源齊名。位於印度洋與太平洋的銜接帶,南海緊鄰印太平洋種源中心北方,被公認為生物多樣性熱點,自古即為重要的魚場。而世界知名的珊瑚大三角(Coral Triangle)涵蓋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巴布亞新幾內亞、所羅門群島、東帝汶之間的海域,珊瑚種類高達600種以上,是大堡礁的1.5倍,幾乎是台灣墾丁的2倍,而東沙環礁所處的南海就緊鄰此區域,『為何東沙環礁沒能被劃入Coral Triangle範圍?』,去(98)年6月,澳洲大堡礁資深科學家亦是世界銀行珊瑚礁卓越計劃主席Ove Hoegh-Guldberg教授來訪,在面對海管處同仁的疑問時回答,Coral Triangle 的一項要件是要有500種以上的造礁珊瑚,然而目前沒有充分數據證明南海有如此豐富的珊瑚物種,而後美國珊瑚礁學者McManus於同年8月來台開會時指出,南海之所以未被劃入Coral Triangle,主因在缺乏資料。是以唯有更全面的研究調查,將各國獨立進行的研究計畫整合,才有機會了解南海生物多樣性是否如珊瑚大三角一樣豐富。
從國家公園的經營管理者角色,我們可以如何促成找出此問題的答案呢? 成立一個學術研究與經營管理實務的交流平台,以國際間的生態保育合作取代各國主權伸張的緊繃氛圍(暫且擱置主權爭議及經濟資源開發等議題,以共同保育為優先),應是一個不錯的方法。
因此,海管處與中山大學海科院正積極籌備今(99)年七月共同舉辦『南海海洋環境與生態多樣性保育國際研討會』,希冀藉由為期兩天的研討會,集結國內與南海周邊國家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分享各項對於南海環境的研究成果,在生態與環境資源永續的前提下,形塑具體可行的國際合作架構來了解南海資源,供決策者制定施政方針的參考。另一方面也希望藉由本研討會的舉辦將這些科學調查與保育概念傳遞給社會大眾,激起民眾對南海資源的重視,建立保育共識,更重要地內化到平日個人生活習慣的改變,以實際行動實踐出對海洋環境與生物資源的保護。
除了積極收集科學資料,了解南海海洋環境的本質、南海海陸域生物的族群與聚落分佈、地理親源關係、種原基因庫的來源、研擬永續的漁業資源利用方法,從生物的角度了解生態無國界,劃設跨界海洋保護區(transboundary marine protected area),也是海管處的重點工作之一,生物只知道從氣候、地理等環境條件決定動向去留,國界是沒出現在他們的字典上的,跨界保護已成為國際保育關切重點,目前全球跨界保護區的數量共有227組跨界保護區,南海若能成立一個以保育研究為主的跨界保護區或是和平公園,對於周邊國家及南海的海洋生物都將是一件美事。
保育研究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