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海角樂園

  • 2009-05-05
  • 海管處

採訪、撰稿:於立平;攝影、剪輯:陳慶鍾;水中攝影:張光宗、柯金源

2003年到後壁湖拍攝海膽復育專題,當時由當地居民發起的海洋環保志工隊正式在後壁湖成立了,一百多位浮潛、遊艇業者毅然成為守護海洋的第一線尖兵。六年過後,當地已經正式被劃為海洋資源保護示範區,海面下魚群悠遊;而另外一個南灣地區,居民也自發性的要將門前的海灣列入保護區,究竟保育和經濟可以共存嗎?而在魚多遊客多的背後,又有哪些問題呢?

屏東恆春的大光社區,是台灣歌謠「思想起」的故鄉,這個靠海維生的老漁村,對於海洋資源利用的方式正在轉變中,他們嘗試在海洋保育與漁業利用之間,找到一個可行的方向。

來過墾丁國家公園的遊客,或許沒注意到大光社區,但是很多人一定曾經到後壁湖浮潛,後壁湖海灣一邊是著名的浮潛區,一邊則是全台僅有的珊瑚礁潟湖。對於當地居民來說,這裡就像是自家的後院,早期居民會來這片海灣採集一些螺貝類,來加點菜或貼補家用,尤其到了馬糞海膽繁殖的季節,許多人就會來撿拾海膽,取牠的生殖腺來食用,不過隨著漁業資源匱乏,海裡滿滿都是財富的情景,早已不復見。

在墾丁國家公園劃設之後,部分當地居民對海洋的使用方式,從漁業利用慢慢轉為經營海洋觀光,但是大家也發現,海洋裡的東西變少了,遊客可以看到的生物有限,再這樣下去,後壁湖的明天不知在哪裡,於是許多靠海維生的觀光業者,發出了自省的聲音。

在海洋學者的建議之下,2003年墾丁國家公園將後壁湖劃設為「海膽保護區」,由當地居民發起的海洋環保志工隊也正式成立,100多位浮潛、遊艇業者,毅然成為守護海洋的第一線尖兵。於是後壁湖的觀光業者,以自律的方式,勸導約束遊客、觀光業者及居民,不要採捕海膽、魚類等海洋生物,當地業者也慢慢嘗試成立餵魚區,吸引一些魚類靠近,讓遊客感受人與魚互動的親近。

2005年3月,正式劃設「後壁湖海洋資源保護示範區」,在保護區的範圍內,禁止漁業行為,尤其在夜間,墾丁國家公園警察隊的後壁湖小隊,會配合國家公園保育課進行巡守與取締,防止釣客進入保護區,將這些魚類一網打盡。

一開始時,嚴格的取締行為引發不小的民怨,畢竟對於居住當地的老人家來說,在這片海域捉些魚當作晚餐或是賺賺生活費,早已經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然而面對已經變貌的海洋,這或許是無奈中的一種選擇。

經過4年的努力,這片海域終於展現不一樣的風貌,根據海洋學者調查,後壁湖保護區的魚類,已經增加到178種,尤其魚類的數量,更是墾丁其他地區的十倍以上,連許多好久不見的大型魚類或稀有魚種,都紛紛現身了。有些漁民也發現,不只保護區內的魚變多了,就連保護區外的漁獲也有些增加,於是對於設立保護區的態度,逐漸從原本的反對對立,漸漸的轉為接受認同。

其實後壁湖這片海灣,就像是海洋生物的孵育場,也是一座避風港,因為這裡安全又有豐富的食物來源,許多魚類會來這裡棲息繁衍,小魚苗也有機會在這裡長大,對於整個海域的漁業資源來說,有復育的重要功能。

海洋保護區帶來商機的效應,也在墾丁其他地區發酵,像是南灣的觀光業者就自發性的提出想要跟進,於是2008年4月「眺石海洋資源保護示範區」正式設立,不過為了顧及當地居民的生活,也開放了一些季節性的傳統漁業。

但是在商機的背後,也隱藏著一些危機,像是大量遊客的湧入,在沒有妥善的管理規劃之下,部分遊客踩踏著珊瑚,危害珊瑚礁生態。另外,餵魚的行為雖然吸引魚群,也吸引遊客,但是可能讓這些魚類,對人們失去戒心,習慣人工餵食的魚群,一旦離開了保護區範圍就成為釣客手中最容易上鉤的對象,最後導致愛牠們反而害了牠們的下場。

在眾人的努力之下,後壁湖踏出了第一步,但是接下來才是真正挑戰的開始,如何把眼光放遠,當地的觀光業者及居民,如何更積極的參與,共同守護這片海域,才能讓好的開始繼續延續下去,期待這片海角樂園的美景,將不會成為人們記憶中的一段「思想起」。

從後壁湖海洋資源示範區的案例,可以觀察到一旦給大自然休養生息的時間,是有機會找回生機的,不過一個保護區要成功,最重要的是要獲得地方居民的認同,一起努力守護,後壁湖當地的觀光業者與居民,雖然已經認同朝向海洋保護區的方向前進,但是如何更主動的參與,更積極的守護,甚至不要因為觀光帶來的利益,而忽視永續經營,是必須要思考的問題。

相關連結: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