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片海有什麼?海管處保育研究成果發表”厚哩摘”

  • 2018-05-30
  • SystemAdmin

  本處於107年5月24日在國立中山大學海科院演講廳辦理106年度東沙環礁國家公園及澎湖南方四島保育研究成果發表會。本次邀請國立台灣大學海洋研究所戴昌鳳教授、國立澎湖科技大學海洋遊憩系黃俞升副教授及台灣海洋科技研究中心陳建勳副研究員及林佩瑩助理研究員分享研究成果,現場更提供「遇見檸檬鯊─東沙記事」、「南方四島海洋生物簡冊/藻類、無脊椎動物」及「東沙八放珊瑚生態圖鑑」給與會民眾參考,期待未來一同為知海愛海努力。

2017053003
透過綜合座談與會眾交流(左起為:澎科大黃俞升副教授、海科中心林佩瑩助理研究員、海管處洪啟源處長、台大戴昌鳳教授、中山宋克義教授、海科中心陳建勳副研究員)

  

  本次發表活動,先由海洋科技研究中心林佩瑩助理研究員分享東沙環礁構造,為了在環礁內進行聲訊收集,海科中心特別將海底地震儀調整為適合佈放於東沙環礁內淺水環境的儀器,訊號分析歸納東沙環礁地層構造後,初步得知東沙內潟湖在海底下的沉積層約有1公里深,而在東沙島地面下約9公里以深出現火成岩高速帶。海管處表示,由於東沙環礁整體地理構造與達爾文提出的環礁形成假說有些不同,後續將會有更多的配合研究繼續調查。隨後陳建勳副研究員也分享東沙環礁有孔蟲群聚有地區上的差異,主要可以分為潟湖內、礁平台及外環礁,其中又發現玻璃殼質的雙蓋有孔蟲主要出現在珊瑚環境較優良的外環礁水域,初步認為有孔蟲的群聚結構具有做為珊瑚礁環境指標的可能性。

 

  國立澎湖科技大學黃俞升副教授則分享澎湖南方四島潮間帶生態調查成果,並挑出澎湖南方四島常見生物介紹各體特徵,也由於玄武岩島嶼周邊潮間帶較短,亞潮帶生態相相形更為豐富,也紀錄到硨磲及大法螺等健康生態指標生物。發表活動壓軸由國立台灣大學戴昌鳳教授與與眾介紹東沙八放珊瑚的形態,與透過骨針分類鑑定之過程。目前東沙軟珊瑚紀錄有119種,以軟珊瑚科最多,柳珊瑚最少,由於各科別的數量不均勻,也再次以生物環境特徵說明了東沙的偏遠島嶼生態特性。

 

  本處洪啟源處長表示,保育研究是國家公園紮根的工作,後續才能透過經營管理落實自然資源維護與永續使用,在東沙環礁國家公園已成立滿10年的當下,目前正在進行小眾生態旅遊評估規劃,澎湖南方四島國家公園也正在尋求自然資源保育與地方民眾權益雙贏的新局面。本處107年也繼續進行不同面向的研究,其中東沙環礁國家公園正在調查海草軟珊瑚與魚類資源研究,澎湖南方四島國家公園則正進行海域自然資源評析、海域棲地類型及四島發展歷史等調查。相關的研究成果將會在明(108)年展現給大眾,由東沙環礁國家公園與澎湖南方四島的海洋保育服務與方式的拓展,與民眾一起由了解海洋開始邁出環境保育的步伐。

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科學院李賢華院長共襄盛舉
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科學院李賢華院長共襄盛舉
戴昌鳳教授與會眾分享東沙環礁八放珊瑚生態研究成果
戴昌鳳教授與會眾分享東沙環礁八放珊瑚生態研究成果
東沙外環礁擁有健康的珊瑚覆蓋度(圖為外環礁東側軟珊瑚大量覆蓋一隅)
東沙外環礁擁有健康的珊瑚覆蓋度(圖為外環礁東側軟珊瑚大量覆蓋一隅)
澎湖南方四島為玄武岩火山島,島周潮間帶較短且,多在潮池內可發現較豐富的生物相
澎湖南方四島為玄武岩火山島,島周潮間帶較短且,多在潮池內可發現較豐富的生物相

 

[講者簡報下載連結]:pdf106年度保育成果發表會簡報10.72 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