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沙的海草床波光下潔白的細沙裡,許多生物藏身其間,穿梭在白沙和海草間,會發現一個造型奇的藝術品出現在眼前,這是一疊薄沙粒所層層相疊形成的"沙碗",更貼切的形容是一卷由沙粒組成的茶漏斗,這一疊相疊的薄沙有著特別的幅度,有的只有一層、有的6-7層,一致的弧度好像是機器壓出來的規格。這是哪一種生物或者是人工的製品,仔細一看還不少,散落在海草床的沙底上,這是什麼?
由沙粒組成的茶漏斗(邱郁文教授提供) |
在顯微鏡下面日夜觀察,發現這薄薄一層的幾乎都是沙粒組成,沙粒和沙粒像是被膠水粘聚在一起,慢慢的把沙粒挑開才發現到,沙粒間有一顆一顆發育中的胚胎,經確認後這是一串受精卵,受精卵由卵鞘索相連並粘著沙粒堆疊成1-2公分的薄薄微微彎曲的沙片,這沙片自然就捲成沙漏斗的樣子,原來這個沙茶漏是不折不扣的卵塊。接下來的觀察,8細胞期、16細胞期,依照螺旋卵裂的規律分裂,再來進入擔輪幼生,到達披面幼蟲期,在卵膜裡面不停頑皮的轉動,背上背著一個小殼,頂著一個面盤上面的纖毛擺呀擺,這時可以確認這是一隻螺,那麼,到底是什麼螺把卵和在沙裡,還捲成一圈圈呢?
散落在海草床的沙茶漏斗(邱郁文教授提供) |
四分裂中的卵由卵鞘索相連 | 8細胞期的卵裂 | 不停轉動的面盤幼蟲 |
回到海邊查看後,找到答案了,卵塊的媽媽原來是東沙海草床常見的小灰玉螺 (Natica gualteriana Récluz, 1844),棲息在潮間帶沙泥海灘的小灰玉螺,平時半潛在沙下,利用寬大的腹足爬行,產卵時會將受精卵由輸卵管輸送至生殖孔排出,受精卵排出體外後,並不像鐘螺把精卵直接釋放到水中,而是由頭足部的纖毛小溝形成一條輸送帶將卵由生殖孔送到腹足面上,腹足的肌肉及纖毛會將受精卵與腹足上的卵鞘腺所分泌的黏液混合底質的沙粒,這些沙卵混合物被再被送到背面的殼表面平鋪,並順著殼表的圓弧度連續推送,此時的卵鞘腺碰到海水後會逐漸凝固,因此形成帶狀碗形重疊的卵塊,俗稱沙茶碗,這就是玉螺寶寶的搖籃。所以,剛剛提到的"微微彎曲的沙片"的幅度就是卵塊貼著玉螺媽媽的殼形成的。在東沙的海草床還有褐帶玉螺也有一樣的行為,估算下每一個卵鞘約估可產下十萬個卵。
東沙海草床的小灰玉螺(邱郁文教授提供) |
玉螺媽媽為什麼要把受精卵混在在沙中呢? 原因是因為,經過沙粒伴卵的食物,敵人不易捕食,這樣玉螺寶寶,才可以在沙碗卵塊中安心長大,當它到了末期幼蟲時會破卵而出,同時卵鞘索也跟著分解,最後整個沙茶漏斗搖籃就崩解掉了。其實,不同種類的玉螺,棲息地不同,會以不同底質的沙去堆製卵塊,如台江國家公園七股潟湖的小灰玉螺會以黑沙產生黑卵塊,而東沙環礁國家公園潟湖的小灰玉螺則會用珊瑚細沙產生的金黃卵塊。
本文作者:高雄醫學大學生物醫學暨環境生物學系 邱郁文助理教授(邱教授為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101年度「東沙潮間帶至陸域螺貝類資源調查案」計劃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