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畫期程 | 2018-3-10 ~ 2018-12-31 |
---|---|
計畫名稱 | 造成東沙島各海岸皺紋陸寄居蟹(Coenobita rugosus)豐度不均之機制驗證 |
學 校 | 國立中山大學 |
研究人員 | 梁藝蓓 |
指導教授 | 宋克義 |
關 鍵 詞 | 陸生寄居蟹、棲地喜好、後幼苗期個體入添、個體移動、聚集分布控制機制 |
摘 要 | 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往往都不是均勻的,常有聚集(aggregation)的現象,隨著物種的不同,聚集的機制與尺度各有不同。東沙島面積僅約1.7平方公里且為連續沙灘、海岸林棲地,然而東沙島上的優勢物種皺紋陸寄居蟹(Coenobita rugosus)卻有高度分布不均的現象,因此本研究欲探討造成此物種在海岸上分布不均的現象和原因,一共提出三個假說。分別為陸域棲地偏好、入添數不均以及陸地族群個體移動,並以計算東沙島海岸林遮蔭面積、喜好食物海草碎屑的位置、逐月體型調查及標識放流的方式來驗證假說。本研究在全島周圍設了12個測站,自2017年9月至2018年8月總共進行12次逐月全島海岸皺紋陸寄居蟹數量調查,發現皺紋陸寄居蟹集中棲息在東沙島東南邊海岸的3個測站,有65%的數量聚集。東沙島外圍沙灘有海岸林覆蓋,能提供皺紋陸寄居蟹白天躲藏之處以及食物來源,作為另一食物的海草碎屑隨著季節風向不同而堆積在不同海岸上,而調查發現皺紋陸寄居蟹整年都聚集在東南海岸,分布與植被面積或海草碎屑皆無顯著相關,因此不支持陸域棲地偏好假說。標識放流的實驗結果顯示皺紋陸寄居蟹成體在7天內不會移動超過40公尺,6周內不會進行超過500公尺的大尺度的遷徙,否定陸地族群個體移動假說。為期一年之逐月調查中直接捕捉到大量幼蟹入添4次,並且用逐月的體型頻度回推出一年共有6次入添,且有70%的入添量集中出現在島東南方海岸測站G,該海岸也是皺紋陸寄居蟹的熱點,終年都有完整的體型群,此現象支持入添數不均假說,推測東沙島上皺紋陸寄居蟹的分布趨勢是由幼蟹入添的地點有關。未來在保育、管理策略上應多加注意寄居蟹入添時所經過的路徑,入添時所經過的海中棲地如同陸域棲地一樣需要被重視,以保護陸寄居蟹族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