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沙島文史建構與信仰特質-以東沙大王廟為主體

  • 2016-01-30
  • 海管處
計畫期程 2015-03-15 ~ 2015-12-31
研究名稱 東沙島文史建構與信仰特質-以東沙大王廟為主體
學       校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研究人員 陳柏鈞
指導教授 洪富峰、何立德
關  鍵  詞 大王廟、碳14定年、再現的空間、神聖向度
摘       要 本文以研究者本身曾在東沙島服役的經驗出發,發覺廟誌與文獻的矛盾及知識斷裂,透過文獻整理與探討來建構東沙島的廟宇歷史,並針對東沙大王廟起源傳說的物證-神像與獨木舟,進行考究,接著由研究者曾接觸大王廟的經驗及訪談資料,嘗試論述東沙大王廟的信仰特質。   廟宇的興衰與東沙島歷史的發展變遷息息相關,過去幾次的重大變革使島上原有的廟宇付之一炬,島上曾有的廟宇,從名稱未統一的大王廟或天后廟,到官方建造的天后廟與漁民籌建的洪聖廟,最後則是現今的東沙大王廟;而現今的東沙大王廟承襲了「大王」的命名,其轉折與東沙島多次受到毀壞及重建有關,此外,透過本研究的討論,希望能夠作為統合多種版本廟宇歷史的開端。   透過碳14定年進行神像和獨木舟的檢測,神像的年代區間為西元1530年至西元1550年,及西元1635年至西元1650年;獨木舟的年代區間為西元1665年至西元1685年、西元1735年至西元1785年、西元1795年至西元1805年,以及西元1930年至西元1945年。在6種排列組合的年代中,最一致性的解讀是:神像和獨木舟為供奉者因遭遇災難,而將神像與船送出海。然而,其他組合仍有其可能性,不應忽略。   由軍隊管理的東沙大王廟,其功能既是島上人員的精神依託,也是高階官員視導的評量重點,而軍方對廟宇的重視,從信仰特質來看,大王廟的神聖感不僅被象徵神聖的符碼所營造,軍方對於這種神聖感的需求,也使得象徵神聖的符碼日益增多。   本文建議在相關著作中,能將東沙島的廟宇歷史做能詳細的描寫,並統合其他版本的文獻,釐清過往廟宇更迭的脈絡。有關神像與獨木舟的考究,建議往後研究可再採取其他部位的樣本進行檢測,以排除更多種可能性,提高考究的精確度。最後則是建議申請將神像與獨木舟列為古蹟,一方面彰顯其歷史價值,另一方面則是妥善保存古物的存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