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畫期程 | 2015-03-15 ~ 2015-12-31 |
---|---|
計畫名稱 | 以海草為生物性指標探討東沙環礁水域重金屬分布及變化 |
學 校 | 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 |
研究人員 | 許恆胤 |
指導教授 | 簡國童 |
關 鍵 詞 | 東沙島、微量金屬、圓葉水絲草 |
摘 要 | 重金屬在自然物質中的濃度很低,濃度在μg/g甚至ng/g等級,又稱微量金屬(元素)。部分重金屬也被視為”微量營養鹽”,如銅、鎘、鋅、鎳等,提供生物生長所需的養分。而東沙環礁位於北南海地區,距離大陸陸塊較遠,人為活動較少,人為所造成的污染也低,因此可作為一個重金屬於自然環境變化所帶來的影響以及地理環境不同的觀測站。 東沙環礁受季風影響,此處在11月至4月為東北季風,6~9月則吹西南季風,5跟10月則是風向轉變月份。南海可偵測到冬季由大陸傳輸以及亞洲沙塵的訊號。氣膠顆粒沉降至東沙水域,經分解、溶於水中會影響東沙水域的水質,其中也包含重金屬。海水能較快的反應出水體重金屬變化的濃度,卻也很快水團混合而稀釋。因重金屬的水樣採集以及分析較繁雜,長期且連續監測難度較高。而東沙海草床面積龐大,且廣泛分布於各淺海區域,而海草被廣泛利用作為環境監測的生物性指標。因此,本研究長期取得圓葉水絲草(Cymodocea rutundata)樣本,並以針刺法測量海草的生長長度,以一周為單位,分析一周內該海草生長所累積的重金屬量,並長期觀察重金屬變化趨勢。海水以及沈積物作為海草生長環境的物質,分析並比較相互間的影響關係以及兩者對於海草累積重金屬的影響程度。 本研究由執行開始共上島四次,分別為2015年3月、4月、6月及9月,進行島周邊三個測站及環礁內外七個測站海水、海草以及沈積物樣本取得、海草一周生長測量等工作。期間也委託駐島助理協助取得島周圍海草樣品,以便分析海草重金屬連續性的變化。 本次研究主要分析銅、鎘、鉛、鋅、鎳五種元素,從海水的資料並無法看出季節性變化,但島周圍測點站因人為活動影響,各金屬濃度明顯高於環礁周圍的測站。圓葉水絲草的生長,在島南岸一周生長最高可達4公分,明顯高於小潟湖以及島北岸的2.2及2.5公分。同時也發現,島北岸的海草銅濃度,明顯高於小潟湖以及島南岸 (p=0.0002),而鉛在不同季風時期的資料有明顯的差異(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