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南方四島植物相演替分析研究

  • 2016-01-29
  • 海管處
計畫期限 2014-12-31 ~ 2015-12-30
研究名稱 澎湖南方四島植物相演替分析研究
受託單位 羽林生態股份有限公司
計畫主持人 林政道
協同主持人 王力平
參與計畫人員 湯谷明、江德賢、謝佳倫
關鍵詞 植物相、植群分類、演替序列、復育計畫
摘要 一、研究緣起 澎湖南方四島國家公園位於澎湖縣南方海域,範圍界於 119º30’E –119º41’E ,23º14’N–23º16’ 之間,主要島嶼包括東吉嶼、西吉嶼、東嶼坪嶼、西嶼坪嶼四大島以及周邊附屬島嶼。島嶼主要的植群形相為草本植物群落,物種組成以禾本科、豆科、錦葵科、莎草科等為優勢的植物,除了原生的植物外,南方四島也有將近三成的外來種植物,其中日治時期引進作為薪炭柴的銀合歡,海岸防禦工事的龍舌蘭及綠珊瑚等已成為歸化植物。本研究主要目的為調查南方四島的植物相、了解植群和環境因子關係及推估植群演替,並提出可能的復育策略作為國家公園的施政參考。 二、研究方法及過程 本研究使用穿越線法,在三個季節(春末、夏季、秋初)調查澎湖南方四島及附屬島嶼鋤頭嶼共五個島的維管束植物,建立81 個25 平方公尺的植群樣區,並進行植群分類。同時採集土壤分析性質、測量風速、風向等環境因子,以分析植群型與環境因子之關係,最後依照各植群型計算其演替度指數,推估可能的演替序列及提出復育評估計畫。 三、重要發現 本年度調查到的維管束植物合計有57 科221種,其中有 119 種屬於南方四島原生植物,含 7 種特有種;外來種植物合計 87 種,包含68 種歸化植物,19 種栽培植物,尚有8 種在臺灣屬於原生種,但南方四島為栽培作物。分析後並分類出七種植群型,分別為:I. 番杏-銀合歡型、II. 鵝不食草-乾溝飄拂草型、III. 毛馬齒莧-土丁桂型、IV. 白茅-海埔姜型、V. 天蓬草舅-澎湖決明型、VI. 歧穗臭根子草-小光高粱型、 VII. 鹽地鼠尾粟-日本前胡型等。顯著的環境因子包括土壤含鈉量、電導度、平均風速及海拔。根據演替度指數推估演替序列,在平頂臺地的第III型為演替序列中較早期的植群型,可能會變成第 IV、V 型及第VI型。在海岸後灘的主要早期演替序列為 II 和 VII 型,若銀合歡擴張,可能會朝向第 I 型的方向變化。但就整個澎湖的尺度來看,南方四島的主要植群都是在演替序列早期,且持續受到野生動物(羊群)的干擾。而羊群的持續干擾對於樣區的物種多樣性可能有關聯,但需進一步實驗確認。 四、主要建議事項 根據本研究結果,提出下列具體建議: (1)立即可行之建議 因澎湖南方四島的主要植物為草本植物,而復育草本植物的可行性較低,且大部分物種為廣泛分布的草本植物。所以本案建議可先針對經濟作物—香茹及特有的澎湖決明進行復育。 (2)長期性建議 羊群在近二十年來對當地植群及植物相造成正面或負面的影響,可在未來進行實驗確認。 建議可每隔五年左右針對重點區域進行植物調查監測,例如海岸沙灘及臺地平頂等地。

104年,復育計畫,植物相,植群分類,演替序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