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畫期限 | 2009-02-28 ~ 2009-12-30 |
---|---|
研究名稱 | 小蘭嶼自然資源調查計畫 |
受託單位 |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
計畫主持人 | 柯風溪 |
協同主持人 | 齊士崢、葉慶龍、孫元勳、盧重光、段文宏、李展榮、張至維 |
參與計畫人員 | 何立德、陳永森、任家弘、林建偉、古哲瑋、陳佳宏、陳其駿、張姍姍、葉川榮、錢亦新、廖春芬、鍾明哲 |
關鍵詞 | 小蘭嶼自然資源、豐年蟲、熱帶性海藻、珊瑚 |
摘要 | 本研究於2009年五月至十月赴小蘭嶼進行自然資源調查,調查內容包含地質地形、陸域植物、動物,與海域的海藻、珊瑚、大型無脊椎動物、魚類與海棲爬蟲,旨在提供小蘭嶼初步地質分析、植群結構及海陸域生物多樣性調查,並建立物種名錄。 小蘭嶼是北呂宋島弧台灣部分最年輕的火山,保存完整的火山口、火口壁等地形。依據火成岩相互關係與再積性火山碎屑岩中採得漂木的碳十四年代,推測島嶼發育過程有兩個可能性。其一是大約在更新世的末次冰期後期,火山活動結束後,在最近1000年前左右,可能發育相當廣泛的侵蝕面,侵蝕面上再覆蓋以再積性為主的火山碎屑岩,其中所夾之近水平、中至薄層的細粒火山碎屑岩,顯示此時期可能尚有小規模火山活動。其二是前期的火山地形曾大規模受侵蝕,形成侵蝕面,最近1000年左右又發生後期的火山活動,噴發大量碎屑岩、熔岩覆蓋於侵蝕面上。由不整合面的年代與高度推測,小蘭嶼最近1000年的抬升速率約可達每年1至2公分。其次,依據地景繁雜性與野外觀察安全性,小蘭嶼最富火山地質景觀的區域為北側與南側海岸,由北側海岸礫石灘登島相對亦較容易。島嶼南側、西側與東側海岸,較富海蝕洞穴等海岸侵蝕地形景觀,然海崖直逼海岸,觀察頗具危險性,東岸、西岸尤甚。最後,建議未來規劃之步道包括通過中央火山口窪地的南北線,及沿著稜線攀登東側小紅頭嶼山、攀登西側山頭,可眺望火山島嶼地景的東、西兩線,然火口壁陡坡均具崩塌危險,建議規劃之步道均原路往返。 陸地生物初步發現小蘭嶼植群有7型:海崖森林、火口森林、林投灌叢、山坡草原、海崖草原、火口湖濕地草原及礫灘草原。植物種類計73科、164屬、232種。小蘭嶼新紀錄植物49種,稀有植物計19種,其中嚴重瀕臨絕滅的有桃紅蝴蝶蘭及蘭嶼羅漢松2種,前者為1934年以來首度在小蘭嶼再被發現,小蘭嶼為此2種嚴重瀕絕滅植物之庇護所,小蘭嶼有設立國家公園之必要性。陸域動物部份計發現3種哺乳類、42種鳥類、1種兩棲類、8種爬蟲類、89種昆蟲類,部份昆蟲種類尚在鑑定中。威脅島上生物多樣性的頭號外來種,應該是170多隻的山羊,該群山羊是86年4月蘭嶼島民引進4隻母羊的後代。再者,島上意外發現的1隻野貓,也是山羊以外建議日後須移除的目標。陸地的火山口會積水而成暫時性水塘,在此能發現數量龐大之鰓足綱(Branchiopoda)無甲目(Anostraca)的豐年蟲(fairy shrimp),此火山口北方的砲彈坑積水池亦有雙甲目(Diplostraca)的蚌蟲(clam shrimp),可能為真湖蚌蟲屬的Eulimnadia magdalensis。這些種類皆未曾在台灣或蘭嶼有發現紀錄。海域之生物相紀錄如下:計47 種海藻,包括藍綠藻1科1 種,綠藻11科23種,褐藻3科5 種,紅藻10科18 種,其中綠藻之蕨藻(Caulerpa filiocoides)及東方鈣扇藻(Udotea orientalis)為台灣的新紀錄種。在海藻組成上,小蘭嶼具有印度-西太平洋特有之熱帶性海藻,如第6測站紀錄之瘤枝藻(Tydemania expeditionis),此種類分布於菲律賓與夏威夷群島,在過去的紀錄只在蘭嶼與綠島被發現過。 珊瑚在亞潮帶紀錄18科36種珊瑚。東北方的觀測點(ST-4)以柳珊瑚、西面(ST-6)以軟珊瑚為優勢種,而其餘觀測點則以石珊瑚為優勢種類。東南面(ST-2)及北面(ST-5)以穿越線調查其底棲生物類別覆蓋率,結果前者珊瑚覆蓋率為49.66%;後者為31.30%,這兩個觀測點的優勢種為鹿角珊瑚及軸孔珊瑚。 潮間帶無脊椎動物紀錄了5門34科56屬137種;其中以軟體動物門65種最多,其次為甲殼動物64種。亞潮帶總計有10門49科60屬86種,其中以軟體動物門43種最多,其次為棘皮動物門18種。潮間帶有若干種類在台灣與蘭嶼皆未曾紀錄,包含淚毛刺蟹科的隱士淚毛刺蟹(Dacryopilumnus eremite)、與Zozymodes pumilus;鐘螺科的Diloma radula與骨螺科的Morula marginata、Thais virgata等。 魚類相調查方面,計有採集自北面潮間帶海岸的13科32種,與亞潮帶6測站潛水觀測的29科115種,總計32科145種之魚類記錄,其中以佔總組成17.2%的25種隆頭魚科魚類為最優勢科,接續為雀鯛科的21種 (14.5%)、蝴蝶魚科14種 (9.7%)、刺尾鯛科12種 (8.3%)、鳚科11種 (7.6%) 及鱗魨科8種 (5.5%),此六優勢科內的物種數計佔總組成的62.8%,為小蘭嶼常見的魚種。潮間帶魚類相的季節性差異並不明顯,主要出現的魚種為鳚科及雀鯛科。亞潮帶魚類相的多樣性反映棲地環境的複雜性,以隆頭魚科、蝴蝶魚科、雀鯛科、刺尾鯛科、鱗魨科與蓋刺魚科魚類為多。 小蘭嶼潮間帶有相當多量的海蛇,以黃唇青斑海蛇(Laticauda colubrina)最多,闊帶青斑海蛇(Pseudolaticauda semifasciata)最少,這種情形與蘭嶼正好相反,原因可能與海蛇的陸棲程度以及島上淡水水源多寡有關。亞潮帶則幾乎全為闊帶青斑海蛇,並以東面海域數量最多,推測東面海崖會有類似蘭嶼的「蛇洞」(繁殖場所)。 |
98年,小蘭嶼自然資源,珊瑚,熱帶性海藻,豐年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