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畫期限 | 2013-12-31 ~ 2014-12-30 |
---|---|
研究名稱 | 遙測影像運用於東沙環礁棲地變遷及圖譜建置之研究 |
受託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 |
計畫主持人 | 任玄 |
協同主持人 | 高宏明 |
參與計畫人員 | 宋克義、范辰碩、蘇焉、張育銘 |
關鍵詞 | 東沙環礁、礁台棲地、衛星遙測、影像分類、變遷分析 |
摘要 | 1.研究緣起 東沙環礁的礁台(crest)海域由於水深極淺(0~5公尺)、面積廣大、行船不便,長期以來較少有完整的調查。然而上述不利於傳統調查的特性(水淺、面積廣大)卻正好非常適合使用衛星影像來進行大範圍及大尺度的調查。 2.方法 本研究使用多光譜光學衛星影像(multispectral optical satellite images)配合現地地真資料(ground truth),對環礁礁台海域的底質及棲地分佈(bottom and habitat distribution)進行調查。除此之外,本研究亦整合1994至2014年間東沙環礁多光譜衛星影像,並針對礁台的底質及棲所變遷加以分析。 3.成果 從1994至2013年間,整體而言礁台上各類底質呈現彼此相互消長的穩定趨勢。而從2006至2013年間的Formosat2影像可以觀察到海草的面積以1年為週期消長變化,研判應該與季節的變化有關。而從1994至2012年間的SPOT影像長期來看,礁台上海草的分佈有些微的增加,而活珊瑚的分佈則有少量的減少。研判可能與全球海水酸化(海草增加)及全球海水暖化(珊瑚減少)有關。另外,發生在2014年6至9月間北礁台大面積海草消失的事件(約25平方公里)則未曾在過去被觀察過,此現象的發生很可能代表著現今的氣候正朝向更劇烈的變化。 4.建議 建議一、立即可行建議 主辦機關: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 協辦機關: 建議業務單位應立即建立定期使用衛星影像監測礁台的機制。有鑑於2014年北礁台大面積(約25平方公里)海草於2-3個月間就消失的經驗,我們建議業務單位對礁台至少進行一年一次的觀測。 建議二、中長期建議 主辦機關: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 協辦機關:科技部、財團法人國家研究院 建議業務單位接下來應該要針對這水深只有2-3公尺的礁台區積極的分區規畫管理,也可以開始在礁台上建立據點並定期派員前往觀測,以增加駐島人員對礁台的熟悉程度,未來更可以將礁台的分區納入圖資以方便外勤人員使用。另外,可以開始為這些較特殊的地貌命名以方便將來開放觀光時介紹使用,並可以開始將所有潟湖內的塊礁編號並命名以方便日後的管理。由於環礁礁台上的底質會不斷的隨著環境而變遷,因此建議延續影像處理技術應用於棲地分類的研究,並於未來建立使用衛星影像來長期監測礁台的資料庫。 |
東沙環礁,影像分類,衛星遙測,礁台棲地,變遷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