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畫期限 | 2008-04-08 ~ 2008-12-30 |
---|---|
研究名稱 | 東沙環礁珊瑚長期監測與復育規劃 |
受託單位 |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
計畫主持人 | 盧重光 |
協同主持人 | 樊同雲 |
參與計畫人員 | 魏杰、郭富雯、黃意筑、林乃正 |
關鍵詞 | 東沙島、珊瑚礁、群聚監測、復育 |
摘要 | 於2008年5、8和11月,至東沙島以沿岸浮潛、拖曳浮潛和潛水調查方式進行珊瑚礁群聚監測與復育調查。固定橫截線監測地點共7處,依珊瑚平均覆蓋率的高低排列分別為東沙島的東東方(91.3%)、東方(47.5%)、環礁內潟湖的中央(40.8%)和東方(17.6%),其餘地點包括東沙島的東南方、西方和北方僅2.4至3.2%,珊瑚數量與2007年相近。水溫和潮汐變動資料顯示島西的變動則較不規律,可能與其位置較接近外環礁,受外海海流影響較大所致;島東、東南和北呈現穩定變化,環礁內潟湖的中央和東方在冬季水溫較低。建議在東沙島的西方、東方、環礁內潟湖的中央和東方建立長期生態監測站,並使用固定橫截線監測。此外,在東沙島的東岸、北岸和南岸監測特定分枝形軸孔珊瑚群體,以評估其生態表現和進行移植復育珊瑚之用。島東南移植的分枝形微孔珊瑚和片棘孔珊瑚較島北佳,許多片棘孔珊瑚存活並與碎骨骸黏結。於2008年8月在島東南新設立3組塑膠網固定移植珊瑚。建議未來發生海水暖化時,優先進行東沙島東方和北岸軸孔珊瑚以及環礁內潟湖的中央和東方的珊瑚白化監測。復育重建珊瑚方面,建議優先保護目前仍擁有較多數量或分枝形軸孔珊瑚的地點,包括東沙島東和北岸以及環礁內潟湖的中央和東方,其次進行東沙島北岸移植復育分枝形軸孔珊瑚,島東碎骨骸區利用大面積塑膠網或鋼絲網與移植片形棘孔珊瑚和分枝形柱形微孔珊瑚以穩固碎骨骸堆,以及評估清除島北碎骨骸堆。另外,建議進行未來氣候變遷,如海洋暖化、颱風增強、海平面上升和海洋酸化對東沙環礁影響的評估,以提早因應環境變遷做好準備。 |
97年,東沙島,珊瑚礁,復育,群聚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