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沙環礁珊瑚群聚調查分析與復育策略研究(一)

  • 2010-05-25
  • 海管處
計畫期限 2009-03-18 ~ 2009-12-30
研究名稱 東沙環礁珊瑚群聚調查分析與復育策略研究(一)
受託單位 中華民國珊瑚礁學會
計畫主持人 宋克義
協同主持人 陳昭倫、王志騰、野澤洋耕
參與計畫人員 黃鐙毅、陳柏年、林紋如、楊尚霖
關鍵詞 東沙環礁、珊瑚覆蓋率、珊瑚外表類型分布、水溫
摘要   一、研究緣起:東沙環礁位置在距離台灣西南方大約 400 公里處,是我國海域最完整的珊瑚環礁。東沙環礁國家公園已於2007 年成立,為了瞭解東沙環礁珊瑚群聚的復原狀況,本研究以環礁潟湖區之珊瑚群聚為研究、比較的對象。   二、研究方法及結果:由於環礁內有許多大小不等的塊礁 (patch reef) 矗立在沙、泥底上,我們以此為調查、採樣的單位,十組塊礁分別調查較淺、約1-3米深的礁頂 (reef top) 和較深、約10-15 米深的礁底 (reef base)。水溫部分礁頂溫度幾乎都比礁底高,差值約攝氏一度;在測定的2009年七至九月期間,礁頂平均有36 %的時間超過30 ℃,而礁底只有13%;環礁西邊水溫也比東邊高。珊瑚部分共從五個面相來比較不同地點珊瑚礁的現況;小珊瑚組成是復原潛力的指標之一,雖記錄到了十科,但以菊珊瑚科、蕈珊瑚科及微孔珊瑚科佔大多數;各礁的小珊瑚總密度多在每平方公尺0.5-3.0 株之間,而在礁底的小珊瑚總密度顯著比在礁頂為高;大小的比較則是在蕈珊瑚科有環礁東邊顯著大於西邊的現象。為了得知一般大珊瑚近年生長的狀況,以數量多、體型大的微孔珊瑚為代表進行分析,以X-光顯示其骨骼生長密度輪後,比較在各採樣點間的骨骼生長速率,結果發現礁底的珊瑚骨骼生長速率顯著的比礁頂的要高;環礁東、西邊之間的生長,以不配對的方式進行分析,並沒有發現顯著的差異;1997 至2008 之間各年的生長速率,也沒有發現顯著的生長差異;平均而言,微孔珊瑚每年半徑的生長率為0.9 公分。珊瑚生殖的部分,在2009 六月中在各地點採集了可能會有生殖腺存在的珊瑚樣本共五科,軟組織經解剖及組織切片並未發現生殖組織,很可能在採集時東沙珊瑚生殖季節剛過。整個調查過程中,除了五隻零星的棘冠海星,並沒有發現其他珊瑚病蟲害。為了分析珊瑚外表類型分布 (rKS) 與活珊瑚覆蓋率、死珊瑚覆蓋率和死珊瑚比例,針對十組塊礁,在礁頂與礁底分別進行穿越線拍攝,之後由照片上測定上述各項參數。各項分析中,僅在死珊瑚覆蓋率一項發現潟湖區西邊顯著的比東邊高,其他以及礁頂與礁底之比較均無顯著差 別。活珊瑚覆蓋率最高為46 %,死珊瑚可達76 %。三個外表類型中,僅繁生型珊瑚在礁頂、礁底的覆蓋率有顯著的差異,礁底多於礁頂。若以東、西邊劃分,東邊的耐壓型珊瑚覆蓋率顯著比西邊多;繁生型 與競爭型珊瑚則沒有顯著差異。若將礁頂、礁底合併為一點,十個樣點內,樣點6、7、9、10 主要是競爭型的型態群為主,是保育等級2;樣點1、2、3 主要以耐壓型的型態群為主,是保育等級1。在樣點4、 5、8,屬於保育等級4,具有珊瑚生長型多樣性及中度珊瑚覆蓋率。   三、重要發現:本研究發現潟湖區的珊瑚相有變異,同時能以不同區的水溫高低來解釋,高水溫區,如礁頂及潟湖西邊,珊瑚狀況較差,這現象應反映在珊瑚礁保育策略的擬定上。

98年,水溫,東沙環礁,珊瑚外表類型分布,珊瑚覆蓋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