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畫期限 | 2008-03-31 ~ 2008-12-30 |
---|---|
研究名稱 | 東沙內環礁海域海流、水深與棲地調查 |
受託單位 | 中山大學 |
計畫主持人 | 陳陽益、王玉懷、李忠潘 |
協同主持人 | 薛憲文、田文敏、劉金源、戴昌鳳、曾若玄 |
參與計畫人員 | 光哲、劉黃宗隆、傅科憲、林育如、蔡雅如、謝育展、林凱倫、林聖欽、李盈槽、黃康明 |
關鍵詞 | 海流、棲地、水溫 |
摘要 | 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為維護東沙環礁國家公園的環境生態與後續發展,委託本團隊執行東沙內環礁海域海流、水深與棲地調查,以供爾後東沙環礁國家公園發展與維護之參考。 本報告包含歷史資料搜集、現場觀測、資料分析等。本團隊自簽約日起,開始規劃執行測線,並且與民間船家協商研究小艇之運作。以往研究著重於東沙島周圍進行測線量測,本計畫為東沙內環礁海域大範圍水深地形的量測。東沙海象變化迅速,為安全考量,本團隊於5 月4 日配合海研三號1291航次,從海空兩條路線分別前往東沙,一方面利用海研三號將研究小艇運送至東沙,另一方面聘請多位船長一同駕駛研究小艇,以熟悉海域之海況。 自5 月6 日起至8 月26 日,本團隊完成環礁內l km 一條測線的範圍,東沙島周圍3 km 範圍內100 m 間距的測線,以及南、北航道100 m 間距測線量測作業、施放7 處定點式溫度計、296 個棲地測站點之拍攝與水文資料搜集、3712 筆海流資料、10537 筆動態水質資料以及573 筆靜態水質資料。 本團隊執行水質量測計畫,在動態水質方面,5月份東沙環礁內表層水溫平均約26.36 ℃,6月份東沙環礁內表層水溫平均約29.3 ℃,7月份東沙環礁內表層水溫平均約29.4 ℃,8月份東沙環礁內表層水溫平均約28.7 ℃,環礁內海水溫度變化相差不大。5月份東沙環礁內表層海水鹽度平均約34.33psu,6月份東沙環礁內表層海水鹽度平均約34.61 psu,7月份東沙環礁內表層海水鹽度平均約34.21 psu,8月份東沙環礁內表層海水鹽度平均約34.47psu。5月份東沙環礁內表層海水pH值平均約8.23,6月份東沙環礁內表層海水pH值平均約8.04,7月份東沙環礁內表層海水pH值平均約7.89,8月份東沙環礁內表層海水pH值平均約7.9。本團隊執行棲地量測計畫,將東沙內環礁海域棲地類型區分為沙、海藻、海草、珊瑚、礁石、珊瑚殘骸等6大類。發現水深較深處仍有珊瑚存活,但東沙內環礁還是以珊瑚殘骸佔大多數,而 東沙島南側的海草分佈較北側廣。本團隊執行海流量測計畫,表層海流平均流速為14.11 cm/s,標準偏差為11.04 cm/s。選取退潮時段的海流資料,其平均流速為10.38 cm/s,標準偏差為9.95 cm/s。選取漲潮時段的海流資料,其平均流速為8.99 cm/s,標準偏差為6.50 cm/s。表示海流的速度差異並不大,這也是因為東沙內環礁水深較淺,而導致沒有分層現象。海流搭配東沙影像圖,可發現以龍擺尾為分界,海流分成兩個迴圈,龍擺尾以北的海流主要是往西北方向流出,也就是順著北航道流出環礁,而龍擺尾以南的海流,則是往南航道的方向流出環礁,而較大部分海流是由北航道流出。由定點的海流觀測資料顯示,觀測期間最大流速為50.27 cm/s,平均流速5.78cm/s,標準偏差3.30 cm/s,受到潮汐漲退的影響,流有反覆的情形,且受到地形影響主要呈現南北走向,各水深之潮流無明顯分層現象,潮流橢圓以M2、K1、O1為主。由東沙內環礁水深資料統整可得,東沙島周圍1 km內水深約-2 m左右,東沙島北側較多礁石,南側較多沙地分布;距離東沙島3 km處深度可達-5 m,東沙環礁北航道約-5~-6 m,南航道水深較深多在-7~-8 m,所以南航道較北航道容易進出環礁。從龍擺尾往東約1 km範圍後,水深達-8m。東沙內環礁以環礁中間的水深較深,最深處可達-22.6 m。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北航道險礁較多、水深較淺且海流較急,其航行條件皆不如南航道理想,因此以安全性考量,建議從南航道進出東沙環礁較為理想。由環礁水深以及海流資料進行計算,可以估算從外環礁進入內環礁的海水滯留時間約為2天。從定點海水溫度可以得知,南、北航道附近的溫度測站可以看出每天有冷水進入的現象,後續可以於環礁內、外設置長期海流、波浪、水溫測站,配合環礁內、外多點水質測量,深入了解環礁內外海水交換情形與營養鹽情況,以協助環礁內的珊瑚復育與保育。 |
97年,水溫,海流,棲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