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畫期限 | 2005-12-31 ~ 2006-12-30 |
---|---|
研究名稱 | 綠島海洋生物調查 |
受託單位 | 中華民國珊瑚礁學會 |
計畫主持人 | 陳正平、黃興倬、李澤民、杜銘章 |
協同主持人 | 詹榮桂、陳明輝、李坤瑄 |
參與計畫人員 | 郭人維 |
關鍵詞 | 綠島、魚類、無脊椎動物、藻類、爬蟲類、保育 |
摘要 | 本年度亞潮帶潛水與潮間帶調查,共計調查到318 種魚類。累計綠島魚類相達76科660種,有效種魚應為657種。今年度新增18種魚中,7種為臺灣新記錄種。亞潮帶魚種與數量,明顯高於潮間帶。生態保護區(石朗、柴口),對魚類保護有正面的效果;而人工漁礁棲息魚種明顯較自然礁區少,顯示此漁業資源培育法,並不適合綠島海域。以魚類保育為構想規畫新生態保護區時,建議將目前亞潮帶魚類最豐富的樓門岩劃入保護;潮間帶則以大白沙為優先。 綠島海域25 個測站進行潛水或潮間帶調查結果,目前大型底棲無脊椎動物調查共記錄到軟體動物56科168種,甲殼類動物28科75種,棘皮動物24 科48 種。初步發現潮間帶的種類與數量,明顯高於亞潮帶。綠島有相當多種類的海蛞蝓,這群小小嬌客將來可用以作為發展生態潛水旅遊的賣點。另外,有許多大型海葵分佈在低位潮間帶與亞潮帶,這類海葵通常是許多共生生物的宿主,若能善加保育,具有很高的教育與研究價值。其中較具經濟性、觀賞性和特殊性的生物,在軟體動物方面有:長硨磲貝、銀塔鐘螺、蠍螺、血紅六鰓海蛞蝓;甲殼動物有:大指蝦蛄、銅鑄熟若蟹、兇狠圓軸蟹、敏捷槍蝦、密毛龍蝦、椰子蟹;棘皮動物則有:棘手乳參、蛇目白尼參、梅花參、冠棘刺海膽、藍指海星、棘冠海星、巨翅美羽枝。目前,高經濟價值海洋生物的漁獵,以及遊客對於海洋生物的驚擾,是有關單位在未來規劃管理綠島生態資源時,必須積極處理的問題。 大型海藻與屬於海洋維管束植物之海草的調查結果,共記錄到大型海藻109 種,綠藻33 種、褐藻18 種、紅藻58 種,以紅藻種類數較多,綠藻種類數次之,褐藻種類數最少。綠島大型海藻單位面積豐度與種類數有明顯季節性變化。大白沙是96 年冬季低,97 年春季最高,97 年夏季降低。柴口、石朗及海參坪是96 年冬季最高,97 年春季最低,97 年夏季恢復。所以,季節性單位面積豐度與種類數變化,與各地之棲所環境有極密切的關係。柴口的大型海藻覆蓋率及種類數是所有調查樣點最高,代表此區的藻類附苗力強且適合藻類生長,或藻類遭刮食的機率較小。大白沙大型海藻單位面積覆蓋率及種類數為樣區中較少的地點,僅高於石朗,推測可能也與當地環境受人為干擾較多有關,但是可能因為遊客量及遊憩次數較石朗少,所以大型海藻相尚未進入嚴重傷害的階段,尚能維持較高的生物多樣性。石朗為此次調查中最少藻類出現的地點,尤其是潮間帶,與當地環境受人為干擾較多有關,另一可能是污水的排放。海參坪受人為干擾尚小。 海洋爬蟲類在日據時期便已有4 種海蛇的記錄,隨後調查的海蛇種類數都未達4 種;海龜的文獻記錄也不完善。我們以水肺、浮潛和岸邊搜尋三種方式進行普查。結果發現黃唇青斑、黑唇青斑和飯島氏3 種海蛇;數量以黃唇青斑和黑唇青斑兩種海蛇較多,這兩種海蛇幾乎都出現在綠島東北邊地區,飯島氏海蛇數量較少,但全島都有分布。在不遠處的蘭嶼,闊帶青斑海蛇是優勢種,且曾出現在綠島,但本調查都未發現此種海蛇。是什麼原因造成此現象還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海龜今年度只有一次的目擊記錄,可惜距離太遠無法確定種類;經訪談漁民,玳瑁應是綠島海域近年可能發現的海龜。另外,依以往的記錄,綠蠵龜也曾出現在綠島海域,但今年未曾記錄。 整體而言,綠島海洋生物狀況尚佳。但受人為捕捉關係,經濟性種類則明顯較少。兩個生態保護區的亞潮帶均顯見出保護效果;潮間帶則效果依生物而異,無脊椎動物狀況還算良好,魚類與藻類則可能受到人為干擾,種數不高。 |
95年,爬蟲類,保育,魚類,無脊椎動物,綠島,藻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