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島海域鯨豚動物相調查

  • 2010-05-25
  • 海管處
計畫期限 2007-12-31 ~ 2008-10-30
研究名稱 綠島海域鯨豚動物相調查
受託單位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計畫主持人 王愈超
協同主持人 蕭澤民
參與計畫人員 楊世主
關鍵詞 鯨豚、綠島的鯨種、真瓶鼻海豚
摘要   為了解綠島周圍海域鯨豚組成與分佈,本研究在 2007/08年期間執行進行了一短期調查,因為天候因素,主要的田野調查工作集中在四月至七月進行。過去綠島海域的鯨豚資料非常有限且零星,因此為了進一步了解,本研究使用四個方法來收集資料:鯨類標本處理、文獻整理(包括已發表和未發表資料)與居民訪談、海上船舶調查以及陸地觀察。海上調查部分,本計畫搜尋綠島海岸至離岸 20公里遠之間的範圍海域,總涵蓋面積為至少 1,240平方公里,陸地觀察則從六個觀察點涵蓋所有看得到的水域,但主要還是以離岸 2公里範圍內為搜尋範圍。   海上調查總共搜尋 1,537.3公里、 101.8小時,有效距離為 1,417.1公里、 85.0小時、在有效搜尋範圍內共有 18次發現紀錄、 11個鯨豚種類;陸地觀察則總共花費 63.4人小時,14個發現紀錄和四個種類(可能達六種);而文獻資料與居民訪談則增加兩個本計畫沒有發現的鯨種,整合這四種方法所的到的資料,綠島海域總共有 16種鯨豚出現:熱帶斑海豚 Stenella attenuata、條紋海豚 Stenella coeruleoalba、弗氏海豚 Lagenodelphis hosei、真瓶鼻海豚 Tursiops truncatus、花紋海豚 Grampus griseus、皺齒海豚 Steno bredanensis (類似擱淺資料來源由綠島鄉公所提供)、小虎鯨 Feresa attenuata、偽虎鯨 Pseudorca crassidens、虎鯨 Orcinus orca (當地漁民資料提供)、侏儒抹香鯨 Kogia sima、抹香鯨 Physeter macrocephalus、布蘭氏喙鯨 Mesoplodon densirostris(擱淺紀錄)、銀杏齒喙鯨 Mesoplodon ginkgodens (海上發現紀錄仍在進行鑑定中,但至少有一擱淺紀錄)、科維氏喙鯨 Ziphius cavirostris、朗文氏喙鯨 Indopacetus pacificus (發現紀錄鑑定中)、以及大翅鯨 Megaptera novaeangliae,所有物種在全球的分布範圍很廣,沒有僅出現在綠島的鯨種。   綠島的單位努力發現次數(包括使用距離或時間來計算)很低,僅 1.3次/100公里(和 2.1次/10小時),發現數量為 22.2隻/100公里(和 37.0隻/10小時)。和台灣其他海域比較,綠島海域的鯨種歧異度算高,但是發現率和數量密度都很低,這樣的結果應該是跟環繞綠島的黑潮洋流有關,因為黑潮就是一道貧瘠且生產力不高的溫暖洋流。就本身而論,目前綠島海域似乎無法維持如花蓮地區一樣、具大規模經濟效益的鯨豚旅遊活動,雖然有些罕見的鯨種會吸引一些熱衷鯨豚的人士,但大多數的遊客和業者可能並不會接受花費大量時間金錢和燃料費去觀看一個可能不會出現或短暫一瞥的罕見鯨豚如喙鯨;平均而言,在發現鯨豚之前必須要搜尋 4.7小時、航行 78.7公里的距離才有遇見鯨豚的機會,這和綠島其他旅遊活動比起來,如果需要投入這麼大的努力量和成本,所得到的收入是相對較低的,但是也許可以針對罕見鯨種 (如喙鯨),進行較專門特殊的生態旅遊,吸引國內和國外相當熱衷於觀賞鯨豚的人士前來;此外,可對一些特定鯨種(如真瓶鼻海豚)投入更多調查,看是否能預測其棲息在綠島海域的行為 (如是否為季節性出現),若可預測其出沒時間狀況,將可在當時進行以該物種為焦點的生態旅遊活動。最後將綠島所紀錄到的的 16種鯨豚一一分別作敘述整理,也對目前綠島海域有關威脅到鯨豚的活動項目以及未來研究方向作概要討論。

97年,真瓶鼻海豚,綠島的鯨種,鯨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