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畫期限 | 2015-12-31 ~ 2017-12-30 |
---|---|
研究名稱 | 澎湖南方四島藻類相及無脊椎生物相調查 |
受託單位 | 國立澎湖科技大學 |
計畫主持人 | 黃俞升 |
協同主持人 | 李明安 |
參與計畫人員 | 張晏瑋,林元毫,吳佾芹,許妙因,張名宏, 曾理,林宥華 |
關鍵詞 | 澎湖南方四島國家公園,生態監測,底棲,大型藻類,無脊椎動物,生物多樣性 |
摘要 | (ㄧ)計畫緣起: 為了瞭解台灣澎湖南方四島國家公園所涵蓋的區域內近岸底棲生態系統的物種組成,空間與時間的分佈與生物多樣性,本計畫工作目標為:1. 監測影響大型藻類及底棲無脊椎動物相之重要環境因子(水溫,鹽度,營養鹽,pH,沉積物與底質等)一年的動態變化; 2.了解一年週期內,不同月份和區域之大型藻類及底棲無脊椎動物群聚之豐富度; 3. 紀錄大型藻類與底棲無脊椎動物相(主要為海綿,軟體,環節,節肢與棘皮動物等)優勢種的豐富度及其一年內的動態變化; 4. 探討大型藻類及底棲無脊椎動物相優勢種的分佈與環境因子之間的關係。本計劃從2016年5月至2017年4月以水肺潛水的方式進行每月野外調查並以動態與靜態影像紀錄再搭配少部分標本採集的方式同時對東吉嶼,西吉嶼,鋤頭嶼,東嶼坪,西嶼坪,鐵鉆及頭巾周邊選定16個採樣點進行為期一年的固定點穿越線進行亞潮帶底棲大型藻類與無脊椎動物相進行調查。穿越線的環境參數(水溫,鹽度,pH,營養鹽與沉積物)也會同時監測並且與底棲生物相的的動態變化資料資料分析與討論 。 (二)成果: 1.本次調查亞潮帶大型藻類一共紀錄了44種,其中藍綠藻佔全部物種數的4%,紅藻61%,褐藻5%,綠藻30%。最優勢種為巢沙菜。波狀網翼藻、日本杜蠕藻和海頭紅有明顯的季節變化。 2.本次調查亞潮帶共紀錄了179種大型的底棲無脊椎動物分別屬於7門,12綱,40目,77科,108屬。以物種數而言,其中以東嶼坪北側樣點所發現的物種數最多(70),東吉嶼北側最少(37)。以族群個體數而言,西吉嶼南側發現個體數最多(5061),主要是因為有絕對優勢物種有蓋蛇螺Dendropoma maximum;東嶼坪西側樣點所記錄到的個體數最少(445)。 3.以生物多樣性指數(H’)來看,東嶼坪北側樣點是目前發現物種豐富度和生物多樣性指數最高的。 4.多孔動物門(海綿動物)一共發現22種,分別屬於10目,17科,20屬。 5.調查期間觀察到的軟體動物物種數佔全部的45 %。其次是棘皮動物(32 %),海綿動物(18 %),節肢動物(1 %),環節動物(1 %)。 6.各樣點物種組成與豐富度相似度分析結果顯示東區樣點和西區樣點沒有顯著差異,但是各島嶼間相似度有些微差異。此差異可能是底質不同所造成。 |
106年,大型藻類,生物多樣性,生態監測,底棲,無脊椎動物,澎湖南方四島國家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