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畫期限 | 2011-12-31 ~ 2012-12-30 |
---|---|
研究名稱 | 澎湖南方四島海域環境及棲地調查 |
受託單位 | 國立中山大學 |
計畫主持人 | 王玉懷 |
協同主持人 | 劉金源、李逸環、宋克義 |
參與計畫人員 | 楊光哲、林育如、傅科憲、李敏慈、黃康明、黃文龍、鄭景文、沈軒志、張涵宇、許竣瑋、盧仲威、魏宏儒、張雅涵、顏之雅、黃莉婷、蔡承儒、曹伯琪、許家銘、駱和宗、萬又禎 |
關鍵詞 | 澎湖南方四島、棲地、海流、水溫、鹽度 |
摘要 | 一、計畫緣起 本計畫對澎湖南方四島海域進行大範圍的棲地類型調查,了解國家公園預定劃設範圍內之棲地類型,以做為後續海域的經營管理,同時進行兩季(2 至5 月份及6 至9月份)的海域海流、水溫、鹽度調查,了解東北季風與西南季風對於本海域的影響,並進一步追蹤冷水湧升現象之研究,以助於相關資源之保育及永續發展。 二、方法及過程 本報告為「澎湖南方四島海域環境及棲地調查」計畫之期末報告,內容包含緒論、研究主題背景及相關研究、研究方法及過程、研究成果、綜合討論、結論與建議。本團隊於2012 年5 月15 日至21 日及2012 年8 月31 日至9 月6 日前往澎湖作業,使用兩艘船同時進行現場觀測作業,共進行5 條測線海流、表面溫鹽量測,52 個測站定點溫鹽剖面量测及水下攝影棲地調查及近岸56 站水下攝影棲地調查,1 站錨碇溫度串量测。 三、成果 由棲地調查結果主要可分為十大類:沙、礫石、岩石、礁石、死珊瑚、石珊瑚、軟珊瑚、藻類、海綿和其它,觀測範圍內主要以礫石、礁石為主,石珊瑚與藻類主要分布在島周圍較淺區域,石珊瑚分布水深從0 至30 公尺,百分比分布從0 至80 %皆有,礁石與死珊瑚也分布在較淺海域,而軟珊瑚則可分布在較深海域,分布水深從5至95 公尺,百分比分布從0 至30 %。側掃聲納辨識海底底床地形可以輔助大範圍棲地量測,主要是判別較適合珊瑚生長的礁岩地形。海流主要受到潮汐漲退潮影響,五月份退潮流最大速率為206.0 cm/s,平均為57.8 cm/s,標準偏差32.6 cm/s,受到地形影響,平均流向向南,島附近流場方向則有旋轉的情形;漲潮流最大速率為177.0cm/s,平均為50.1 cm/s,標準偏差26.3 cm/s,平均流向向北。九月份退潮流最大速率為227.9 cm/s,平均為85.1 cm/s,標準偏差51.1 cm/s,受到地形影響,平均流向向南,島附近流場方向則有旋轉的情形;漲潮流最大速率為229.2 cm/s,平均為92.1 cm/s,標準偏差48.9 cm/s,平均流向向北。全年平均海流以夏季流場較冬季流場強,漲潮流場又比退潮流場強。五月份表層溫度最高為26.2 ℃,底層最低為19.2 ℃;九月份表層溫度最高為29.3 ℃,底層最低為20.7 ℃。鹽度顯示從表層至底層鹽度遞增,五月份鹽度最高為34.6 psu,最低為33.1 psu;九月份鹽度最高為34.4 psu,最低為32.7 psu,由溫鹽圖顯示澎湖海域水團特性趨向南海水團。結論是(一)南方四島周邊30 公尺水深內石珊瑚生長良好,應加強保護。(二)深度30 至90 公尺深水有零星軟珊瑚生長於砂質或礫石海底,應加強取締違規底拖網作業及大陸漁船越界捕魚。(三)本區海流強勁,海水交換混合均勻,水質良好。(四)水溫20 至30 ℃適合珊瑚生長,潮流定時帶來深層冷水,沒有暖化高溫問題。 四、建議 經由本計畫調查結果,建議以下未來可進行的方向: (ㄧ)立即可行之建議 1.由棲地調查結果顯示珊瑚主要生長於水深30公尺內,量測南方四島縝密的水深地形有助於了解珊瑚分布,因此建議可進行從海岸線到水深30公尺範圍的地形量測。 2.由本計畫結果對澎湖南方四島海域棲地環境有了初步的了解,由於珊瑚的調查只進行幾點測站,建議可以水深30公尺為界線,進行全面性的棲地調查。 (二)中長期建議 1.由於澎湖南方四島海域珊瑚生長不錯,但為免遭受到人為汙染與破壞,如何針對珊瑚的保育及復育進行長期的維護是重要的議題,建議挑選幾點具代表性的位置進行長期的棲地調查監測。 2.由於大環境的改變會影響生態的平衡,需對環境進行長期的觀測,以應對環境的變遷,因此建議於澎湖南方四島海域設置長期監測站,進行一站長期的量測水溫、海流、水質等環境因子。 |
101年,水溫,海流,棲地,澎湖南方四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