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南方四島國家公園陸域資源調查評析

  • 2020-02-06
  • 海管處
計畫期限 2018-12-31 ~ 2019-12-30
研究名稱 澎湖南方四島國家公園陸域資源調查評析
受託單位 國立嘉義大學生物資源學系
計畫主持人 林政道
協同主持人 方引平、蔡若詩
參與計畫人員 郭礎嘉、何郁庭、賴宇傑、蘇昱、李丁在、 呂佳家、廖崇甫、李昱緯、陳達智、郭晉緯、黃羽萱、王李廉、蔡宜樺、洪貫捷、石楷、林雅雯、謝季恩、陳筱蓁、廖珮岑、吳俊緯、林子軒、張鈞維、陳冠汝
關鍵詞 澎湖南方四島國家公園、陸域動植物相
摘要 一、 研究緣起 澎湖南方四島國家公園是我國第二座海洋型國家公園,成立於 2014 年。地理位置在澎湖縣南方海域介於23º14’N至 23º16’及119º30’E 至 119º41’E之間,其主要目標為海洋資源保育、復育、長期生態監測研究等。至今成立已滿五年,因此本計畫針對陸域生態系進行動植物資源盤點及調查,並進一步規劃建立生態敏感地及選擇指標物種,提出後續長期監測及保育等相關議題。 二、 研究方法及過程 本研究針對陸域動植物相進行文獻彙整及現況調查,並在四月至九月間進行三至五次的調查。維管束植物的部份以繪製植群圖,沿線調查及植群樣區複查,和過去調查比較分析及建立瀕危植物名錄,並使用群團分析來進行植群分類。動物相調查則是針對大型昆蟲、鳥類與其他脊椎動物進行物種調查,使用沿線調查法、捕捉調查法、蝙蝠偵測器錄音及穿越線法來調查,並整理建立各島嶼物種名錄和過去比較。最後則是計算多樣性指數比較各島之間差異,規劃生態敏感地及提出分區建議。 三、 重要發現 維管束植物本年度彙整過去名錄資料,共記錄過64科178屬276種植物,其中原生種共162 種,歸化種 87 種,特有種 8種。依照 2017 臺灣維管束植物紅皮書名錄評估為近危等級以上具有18種,包含瀕危的植物兩種為粗穗馬唐及鵝不食草。動物相調查結果總計觀察、捕捉記錄到哺乳動物 5目6科8種 (含半野化物種2目3科3種)、爬行動物1目3科4種、兩棲類動物1目1科1種、5科24種蝴蝶、3科6種蜻蜓目昆蟲。鳥類調查共記錄32科83種4,839隻次鳥類,周圍島嶼記錄7科11種195隻次,共計32科85種5,034隻次。依據調查結果顯示島嶼面積愈大,物種多樣性愈高,因此東吉嶼的物種數量亦相較其他島嶼為最高的,但因為東吉嶼人為干擾較多,因此栽培及歸化的物種也最多。 四、 主要建議事項 依據本次調查結果,提出下列建議: (一)鳥類監測 2019年的外來種-家八哥與原生種-八哥數量明顯消長,建議透過單次高強度、每次2天、單季重複數次的繫放移除外來種家八哥,減少對本土八哥的威脅。捕捉時間選定晨昏鳥類活動較頻繁的時間,不定期更換捕捉地點。另外,東吉嶼上飼養野鴿逸出之狀況,也應進一步追蹤。 南方四島在過境期會有大量的候鳥和過境鳥經過,建議透過定期且相同努力量的繫放捕捉,了解南方四島過境物種的變化。繫放時期分為春過境3月-5月和秋過境9月-11月兩個時期,每期進行2次繫放,每次為期5天。除此之外,也建議使用定期沿線調查、定點猛禽調查以及收集死亡個體輔佐調查資料。 (二) 生態敏感區畫設 參酌物種多樣性、稀有及瀕危物種分布地區以及地景特色等,初步規劃建議南方四島設置三個生態敏感區: (1) 海岸沙地敏感區 (2) 平頂臺地草本植物群落及季節性溼地敏感區 (3) 海鳥繁殖生態敏感區 最後建議指標物種可採用對該棲地較為敏感的物種,例如海岸沙地敏感區可挑選厚葉牽牛、濱剪刀股以及沙生馬齒莧等作為指標物種;玄武岩臺地則可以挑選澎湖決明、澎湖大豆及香茹等作為指標物種;季節性溼地則可挑選彭佳嶼飄拂草、水蔥及假海馬齒等。

108年,陸域動植物相,澎湖南方四島國家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