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畫期限 | 2009-02-28 ~ 2009-12-30 |
---|---|
研究名稱 | 澎湖南方四島及周邊島嶼陸域生態及地形地質景觀資源調查 |
受託單位 | 中華民國國家公園學會 |
計畫主持人 | 林俊全 |
協同主持人 | 李建堂、方引平 |
關鍵詞 | 東嶼坪、西嶼坪、東吉嶼、西吉嶼、分區管制 |
摘要 | 本計畫進行澎湖南方海域東嶼坪、西嶼坪、東吉嶼及西吉嶼等四島及周邊島嶼陸域生態資源及地形地質景觀調查,調查結果除可增加澎湖地區進一步的地景及生態保育,並供做為未來規劃成立海洋國家公園的基礎資料,並有助於相關資源之復育及永續發展。植物調查內容包括植物杜會類型、結構與組成及植被分布之情形;同時記錄生育於區域內之維管束植物種類,特別是稀有植物之分布。動物調查的目的在建 立陸域及潮間帶動物相種類名錄及動物群聚特性等動物資源基礎資料。景觀資源的部分在建立地質及地形景觀資源資料庫,並透過地景美質評估,瞭解景觀資源的特性以及在地質上的意義。 本計畫調查期間,共記錄到哺乳類3 種、兩棲類1 種、爬蟲類5 種、鳥類36 種及蝶類13 種;四個島嶼中以東吉嶼調查到的種類數最多。在哺乳類動物方面,各島嶼皆有鼠科動物分佈。兩棲類種僅發現澤蛙;爬蟲類則以蝎虎最容易被發現。鳥類部份,各島最優勢之鳥種皆為小雲雀,其中在台灣為珍貴稀有的保育類鳥種八哥僅於東吉嶼上分佈。另外,鷗科鳥種主要出現於周邊離島,且於調查期間發現當地的新記錄鳥種-亞洲綬帶。各島嶼除留鳥外,各次調查的鳥種變動相當大,建議可進行長期監測,建立島上完整留鳥、過境鳥與候鳥種類的資料,以提供野生動物棲息地管理之基礎。在無脊椎動物方面,以蝶類為主,其中以沖繩小灰蝶最為常見,但並未發現任何特有種類。島上亦有其他的昆蟲資源,如蜻蛉目與直翅目,應為當地生態或食物鏈的一個基礎,未來可對其他類別進行調查,以建立更完整生物資源基礎。此外,各島嶼放牧之山羊對島上植被覆蓋度與植群演替的影響,值得關注。 就本計畫調查的結果,不同羊群的數量似乎影響島上其他動物的組成與分布,但確切的相關性則仍須後續觀察監測。本計畫在陸域植物生態資源調查部份計完成東吉嶼、西吉嶼、東嶼坪嶼、西嶼坪嶼和鋤頭嶼等五座島嶼的陸域維管束植物調查。共記錄44 科127 屬158 種植物,其中面積最大的東吉嶼154.23 ha)有最多的物種數125 種,而面積最小的鋤頭嶼(9.25 ha),其物種數最少,只有29 種。各主要島嶼依地形區分為平頂植被、海崖植被和海岸植被三類型,並依優勢植群型說明各島物種的分布情形。調查物種中,澎湖決明(Cassia sophora L. var. penghuana Y. C. Liu et F. Y. Lu)、密毛爵床(Justicia procumbens L. var. hirsuta Yamamoto)、臺西大戟(Chamaesyce taihsiensis Chaw & Koutnik) 、臺灣耳草(Hedyotistaiwanense S. F. Huang & J. Murata)、臺灣虎尾草(Chloris formosana (Honda)Keng)和絹毛馬唐(Digitaria sericea (Honda) Honda)等6 種是臺灣的特有種,此物種以散生方式各自分布於合適生長的棲地,其中臺灣耳草、臺西大戟、臺灣虎尾草和絹毛馬唐四種在海崖地區均有其分布,因此海崖屬於重要的棲地。另外,研究區內的灌叢和木本植物分布地,以及西吉嶼兩處濕地也都是重要的棲地,宜保存其現況。相似度指數分析顯示,相鄰島嶼間具有比較緊密的植物區系關係。各島嶼的物種數與面積間呈顯著相關性(α=0.05),就單位面積物種數而言,島嶼面積愈大者,其物種密度愈低,這應該與研究區人類開發活動和羊隻引入的乾擾有關。其中面積最小的鋤頭嶼具有最高的物種密度,且無人居住,可考慮將其劃設為生態保護區,並盡快移走島上的羊隻。本計畫在研究區內共登錄40 地景點,東吉嶼13 個、西吉嶼8 個、東嶼坪嶼7 個、西嶼坪嶼9 個及其他小島3個。根據各地景點地景美質評估結果,在A 級的地景點中,以東吉嶼(含鋤頭嶼)最多,共有9 處,其餘分別為西吉嶼4 處,西嶼坪嶼4 處,東嶼坪嶼(含香爐嶼及二塭)2 處,其他島嶼中僅頭巾嶼達到A 級。依據國家公園法本計畫將地景區劃分成一般管制區、特別景觀區及生態保護區三種,其中東吉嶼、西吉嶼、頭巾嶼及鐵砧嶼已列入自然保留區範圍,參考自然保留區範圍再將地景區進行劃分。最後再依據分區管制的辦法,提出相關經營管理上的建議,以供管理單位參考。 |
98年,分區管制,西吉嶼,西嶼坪,東吉嶼,東嶼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