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畫期限 |
2021-1-1~2022-12-31 |
研究名稱 |
東沙環礁近千年以來底棲生態環境變遷研究 |
受託單位 |
財團法人國家實驗研究院台灣海洋科技研究中心 |
計畫主持人 |
陳建勳 |
協同主持人 |
王士偉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
參與計畫人員 |
蔡湘妮、莊佩純、莊智凱、陳怡慧、陳冠崴、劉奕岑、張承翔、朱倩緯 |
關鍵詞 |
珊瑚礁、東沙環礁、底棲有孔蟲 |
摘要 |
本計畫分析東沙環礁不同生態棲地27個表層沉積物,檢索分類6,636個底棲有孔蟲殼體標本,並分析東沙環礁淺海域底棲有孔蟲群集組成與東沙環礁棲地之關聯,作為推估東沙環礁淺海域底棲有孔蟲與棲地環境之關聯 本計畫共紀錄117屬284種底棲有孔蟲物種,包括17種有共生藻底棲有孔蟲、23種機會型底棲有孔蟲,以及244種異營性底棲有孔蟲。多變量分析顯示東沙環礁現生的底棲有孔蟲可以分成五個集群,包括: 1. 礁前緣集群:主要是礁前緣及礁台外緣的棲地,Amphistegina有共生藻底棲有孔蟲是此環境的指標底棲有孔蟲。此區是典型的健康珊瑚礁生態,代表水體清澈懸浮顆粒少的環境,適合有共生藻有孔蟲及石珊瑚生長。 2. 礁台集群:南礁台以及東沙島西側沿岸棲地,指標種類是海草床棲地環境的四種有共生藻底棲有孔蟲,包括:圓盤外形的Amphisorus及Sorites,棒狀殼飾Calcarina,以及馬刺外形Neorotalia。 3. 東沙島集群:多數的東沙島沿岸棲地環境,指標底棲有孔蟲包括:機會型的Ammonia,異營性的Cymbaloporetta, Pseudolachlanella以及Rotorboides。 4. 環礁潟湖集群:異營性底棲有孔蟲為主,FI數值已達珊瑚生物生長及生存的臨界值,可以分為二個次要的集群。推測環礁潟湖混濁的水質有益於底棲異營性生物類群發展,但是不利珊瑚等有共生藻生物的生長及恢復。 |
111年,底棲有孔蟲,東沙環礁,珊瑚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