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畫期限 | 2012-12-31 ~ 2013-12-30 |
---|---|
研究名稱 | 東沙環礁珊瑚生長關鍵因子之探討-珊瑚群聚組成分析暨生態圖鑑製作 |
受託單位 | 國立台灣大學 |
計畫主持人 | 戴昌鳳 |
參與計畫人員 | 秦啟翔、葉素然、蔡明憲、鄭安怡、鄭有容、張鳳婷、張景淳、陳宜暄 |
關鍵詞 | 東沙環礁、珊瑚礁體檢、珊瑚群聚、南海 |
摘要 | 一、研究緣起 東沙環礁國家公園設立五年以來,珊瑚覆蓋率及種類多樣性都逐漸增加,本計畫之目的為持續進行珊瑚群聚基礎資料建置,調查珊瑚礁威脅因子的變動情形,以及蒐集整理歷年資料,了解東沙環礁珊瑚群聚組成及珊瑚生長的關鍵因子,以規劃適宜的保育管理政策。此外,為使社會大眾瞭解東沙環礁珊瑚之美與珊瑚礁生態保育的重要性,編寫出版東沙珊瑚圖鑑,並採集東沙海域的珊瑚樣本,以做為環境教育的素材。 二、研究成果 以珊瑚礁總體檢方式,共調查東沙海域內、外環礁11 個測站,總共記錄22科78 屬290 種各類珊瑚物種,包含六放珊瑚241 種、八放珊瑚43 種、水螅珊瑚5 種及黑角珊瑚類1 種,其中包括1 個新紀錄屬、17 個新記錄種。累計歷年調查結果,在東沙環礁海域共紀錄有珊瑚321 種,包括石珊瑚類11 科56 屬257種、八放珊瑚類10 科26 屬56 種、水螅珊瑚類2 科2 屬6 種、黑角珊瑚類1 科2 屬2 種。 各測站的珊瑚覆蓋率介於52.5~76.5 %之間,其中7 個測站有歷史資料可供比較,結果顯示各測站皆維持在良好狀態。珊瑚群聚種類組成的分析結果顯示,東沙環礁的珊瑚群聚主要可分為內環礁及外環礁等二大類群,雖然各地點的優勢物種有些差異,但是種類組成的相似度大多超過60%,顯示東沙珊瑚群聚的同質性仍很高。而珊瑚群聚的功能群分析顯示,大部分測站屬於功能群相當均衡、健全的珊瑚群聚;僅有1 個位在島北的測站,珊瑚物種少,屬於S 物種優勢群聚。 指標性魚類及無脊椎動物的調查,許多大型經濟性物種,族群密度皆偏低或甚至沒有記錄到,顯示東沙環礁生態系仍處於漁獲壓力,未恢復至健康珊瑚礁的標準。棘冠海星的調查今年僅在島周圍的測站有記錄到0.4 隻/100 m2,雖然不致於對東沙珊瑚礁生態系造成立即性的危機,但應持續監測其族群變動。而黑皮海綿在內環礁中部、外環礁西部及島周圍,皆未發現。 三、建議事項 1. 東沙海域珊瑚礁監測 建議於東沙內、外環礁各設置固定測站,每年對各測站至少進行一次珊瑚礁體檢調查,並於必要時(如強烈颱風擾動後或白化事件後),再進行一次調查。 2. 棘冠海星的監測與防治 建議在東沙島周圍的測站每季進行棘冠海星監測一次,追蹤其數量變動。若發現棘冠海星族群有擴張及大幅增加時,建議先用拖曳調查法大範圍調查棘冠海星在東沙海域的分布,確定分布熱點後,再使用水肺潛水進行小尺度調查,並移除棘冠海星。 3. 黑皮海綿的監測與防治 建議每年於珊瑚礁體檢時進行黑皮海綿調查,並蒐集黑皮海綿的基礎生物學資料,藉由研究其生殖、族群遺傳、光合生理、轉譯基因體學及與珊瑚之間競爭的生態機制等,來尋找解決黑皮海綿蔓延的方法。 |
102年,東沙環礁,南海,珊瑚群聚,珊瑚礁體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