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沙環礁潟湖生態系統研究 (一)

  • 2011-08-17
  • 海管處
計畫期限 2009-12-31 ~ 2011-05-16
研究名稱 東沙環礁潟湖生態系統研究 (一)
受託單位 中華民國珊瑚礁學會
計畫主持人 陳仲吉
協同主持人 夏復國、詹森、許世傑
參與計畫人員 傅科憲、林育如、林昆毅、何俊忠、林凱倫、黃康明、鄭景文、沈軒志、張涵宇、高明雄、張育鴻、黃婉禎、沈依潔、黃互慶、林秉憲、鄧正良、鄭俊賢、葉清煌
關鍵詞 東沙環礁、海洋國家公園、珊瑚礁生態系、浮游生物群聚、大氣沉降
摘要   本研究計畫以瞭解東沙環礁潟湖內水體生態系為主要目標,藉以探討影響潟湖內生態系變化之因素。主要研究內容包括量測東沙環礁潟湖內之物理 (溫、鹽)、化學 (硝酸鹽、亞硝酸鹽、磷酸鹽、矽酸鹽)、與生物 (葉綠素濃度、異營性細菌生物量與生產力、植浮豐度、動浮豐度、初級生產力、及浮游生物群聚呼吸率) 參數之時間 (季節)與空間 (水平及垂直)變化、以及附近海域大氣乾、濕沉降速率與大氣粗、細顆粒成分特性分析。本計畫於民國99 年之5、7、9、和100年之2 月赴東沙進行相關研究與調查工作,所得結果將分別代表春、夏、秋、冬等四季的季節變異。研究結果顯示,就物理水文之整體變化而言,環礁潟湖內水體大致呈現明顯的時間與空間尺度的變異;此外,值得注意的是,除南、北航道海域附近有相對低溫的海水存在外,在環礁潟湖內的東方亦有相對較低溫的海水,此結果建議東沙環礁潟湖海水交換通道除南、北航道外,在東側珊瑚礁體亦可能存有潟湖內、外海水交換之孔道。就生物、化學參數而言,東沙環礁雖受貧營養鹽的南海海水所包覆,但環礁內部的化學及生物因子常出現中度優養化之數值,且各項因子在空間立體結構上,多呈現極高的變異度。我們推測東沙營養鹽係由外部海水由底層送入環礁內,被環礁內的生物吸收,因礁體本身的封閉性將營養鹽留在系統之內且不斷的再循環。此外,由於環礁內外水體物理交換速度很慢且空間上的不均性較大,導致生化參數空間上的變異度很高。在大氣方面,整體季節變化型態應與東北季風及降雨頻率有關。大氣沉降之各元素粒徑分佈在各季節之表現差異不大,主要呈現地殼性元素在粗粒徑,污染性元素則聚集在細粒徑。此外,經由乾沉降的觀測結果與大氣懸浮微粒之月變化趨勢結果一致,各化學成分多呈現春、冬兩季之通量高於夏季期間,顯示春及冬兩季在南海地區經由大氣輸入量明顯高於夏季期間。

100年,大氣沉降,東沙環礁,珊瑚礁生態系,海洋國家公園,浮游生物群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