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沙環礁國家公園螺貝類資源調查

  • 2020-04-28
  • 海管處


計畫期限 2018-12-07 ~ 2020-03-30
研究名稱 東沙環礁國家公園螺貝類資源調查
受託單位 財團法人成大研究發展基金會
計畫主持人 邱郁文
參與計畫人員 蘇俊育、林沛晨、周俊廷、陳昕、陳霖、黃俊諺、彭紹宏、蘇耀威
關鍵詞 東沙、軟體動物、棲地、物種組成
摘要 一、計畫緣起 東沙環礁為我國海域發育最完整的珊瑚礁,擁有廣大的珊瑚礁及海草生態系,軟體動物主要的成員之一,現有螺貝類資源仍有增加的空間,且島嶼生物相易受環境影響,有必要做持續的調查。因此本計畫針對東沙島海岸林下陸域至潮間帶進行螺貝類定量及定性調查,同時對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2011年出版之「寶貝東沙-潮間帶軟體動物篇」進行增修、勘誤及印製。 二、執行成果 本案五次定性調查,共累積記錄到軟體動物4綱72科213種,包含多板綱1種、腹足綱176種、頭足綱3種及雙殼綱33種,將本團隊2011-2012與2016-2017之調查結果整合,共記錄到98科321種現生物種。陸生蝸牛進行隨機樣點普查,僅記錄到兩種耳螺及大量之球蝸牛,過去2012年記錄到之20種相比較有明顯落差。於特定區域發現數量較高之馬蹄鐘螺,反映過去之復育成果,經過時間累積後逐漸呈現。 定量調查延續過去相同五種棲地類型之樣點,並以同樣的採集方式進行,4月與9月兩次調查結果共記錄到軟體動物21科53種,以海草床記錄到之物種24種最多、消波塊18種其次,紅樹林區域記錄到2種最低。 物種組成變化及消長之部分,將過去與本案調查到之物種進行群聚分析與多元尺度分析,固定樣點之物種群聚組成除了珊瑚碎屑環境外,其餘皆穩定無明顯變化,並且珊瑚礁碎屑環境之優勢物種亦明顯不同。 寶貝東沙圖鑑出版,原書中之全數99種物種重新進行分類資訊之確認,共70筆目階層資料與其中文名、6筆科名與科中文名、37筆學名與33筆命名者資料進行資料更新,並新增物種共43科92種,及加五篇科普解說文章。 三、建議 1. 東沙國家公園島周邊,以島內潟湖口及北岸區域為軟體動物之生態熱點。外環礁區域依本案之結果及棲地環境的同質性與立體空間優勢推測,可將全區列為軟體動物之生態熱點。 2. 本案調查與過去結果相比較,多數棲地物種組成穩定、變動不大,珊瑚礁碎屑則有變動,但這些改變之物種,於周邊鄰近之普查中依然都仍有記錄到、並且容易發現。因此於棲地保育方面,依目前現況,環境無受到人為外力有過度的干擾或變動前提下,持續保持各棲地類型之定期監測觀察與其物種分佈為建議方式。 3. 指標物種方面,島周邊可以各不同棲地類型之優勢物種作為主要指標,並配合定量調查到的其牠物種作為綜合的評估標準。珊瑚礁或外環礁區域可以硨磲貝及大型蠑螺科作為主要指標物種,記錄其種類、殼寬及數量;另於馬蹄鐘螺之復育區,當以該物種作為指標,進一步規劃擴大復育範圍或標記監測,記錄數量及螺殼大小,以取得到更多資訊,建立復育成基本資料。陸域方面目前以球蝸牛族群數量穩定,適合以本種作為指標進行數量監測。 4. 外環礁區域棲地三度空間立體複雜,如能投入更高的努力量定點調查,仍有相當高之物種潛力可增加。調查方式以定性為主,另可將島內潟湖口外圍不需用船、相對容易到達之礁台區域作為固定樣點,以增加資料完整性。島內潟湖口外之礁台如遇到大退潮時礁台可外露於水面,如適逢大退潮可安排定量調查,記錄固定時間內所調查到的軟體動物種類及數量。

109年,東沙,物種組成,軟體動物,棲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