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畫期限 | 2009-12-31 ~ 2010-12-30 |
---|---|
研究名稱 | 東沙環礁國家公園海洋環境長期調查研究(二) |
受託單位 | 國立中山大學 |
計畫主持人 | 王玉懷 |
協同主持人 | 洪佳章、李逸環 |
參與計畫人員 | 林育如、林昆毅、傅科憲、林純儀、李敏慈、林凱倫、鄭景文、沈軒志、張涵宇、高明雄、張育鴻、吳柏鋒、許竣瑋、盧仲威、黃婉禎、沈依潔、黃互慶、鄭俊賢、許家銘、駱和宗、曹伯琪、萬又禎、葉清煌、陳企武 |
關鍵詞 | 東沙環礁、水溫、波浪、海流、水質 |
摘要 | 東沙地區氣象方面在 1 至4 月及10 至12 月主要為東北季風,5 至9 月為西南季風, 颱風侵襲影響則時風向變化頗大,最大風速超過30 m/s。氣溫在16 到36 ℃間,平均氣溫為26 ℃。日平均氣壓變化966 到1027 毫巴,平均氣壓1010 毫巴。 水溫於 7 月最高,1 月最低,夏季溫降為受颱風影響波動,冬季溫度受鋒面影響波動。環礁外東側為南海內波直接衝擊之處,常有4 至6 ℃的高頻溫降,受到地形淺化影響內波將底層冷水向西帶至環礁西邊,南北航道觀測到溫降2 至4 ℃,環礁內水溫日變化約1 至2 ℃。水溫調和分析相位顯示,冷水由環礁外經南北航道向環礁內傳遞擴散。 東沙環礁內、外淺水海域之潮位變化相似,頻譜分析及調和分析結果以全日潮K1 及O1、半日潮M2為主。環礁內部受到外圍遮蔽的影響,導致流場較小,最大海流為34 cm/s,平均約6 cm/s。環礁外流速較強,最大海流為148 cm/s,平均約24 cm/s。海流調和分析相位結果可得知潮流主要由環礁外逆時針經北航道傳遞擴散到環礁內。 環礁內、外主要波浪週期為 6 秒至10 秒,環礁內波高較小約0.2 公尺至1 公尺, 航道受到環礁及東沙島的遮蔽影響,最大波高4 公尺,環礁外波高可達5 公尺以上。環礁內、外表層營養鹽為寡營養鹽水體。鹽度介於33 psu至36 psu,為典型南海表層水。pH值和葉綠素、溶氧比較,發現當葉綠素增加,pH值也變高;pH值變高,溶氧增加,其原因是因浮游植物行光合作用時,會消耗CO2使pH值變高,產生O2使溶氧增加所造成。生化需氧量與溶氧有顯著正相關,BOD值與高葉綠素及過飽和之溶氧均顯示高生產力之可能性。懸浮固體物在小潟湖有明顯的高值,懸浮固體物越高,葉綠素也越高,說明高生產力,提供高葉綠素及生物量。硝酸鹽+亞硝酸鹽濃度與鹽度無相關性, (N+N)/SiO2隨[N+N]濃度增加而升高,暗示[N+N]的主要來源非陸源輸入。矽酸鹽及磷酸鹽在颱風過後有明顯高值,可能為波浪再懸浮所致。溶解有機氮(總氮- (N+N))為氮的主要物種,可能在浮游植物生長上扮演主要角色。東沙環礁水質都相當清澈,透光度幾乎相當接近於各測站的深度。 |
99年,水溫,水質,東沙環礁,波浪,海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