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畫期限 | 2011-12-31 ~ 2012-12-30 |
---|---|
研究名稱 | 東沙環礁北側礁台生物多樣性及棲地組成調查 |
受託單位 | 國立中山大學 |
計畫主持人 | 宋克義 |
協同主持人 | 陳正平、張睿昇、劉莉蓮、蘇焉 |
參與計畫人員 | 任玄、余慧盈、林紋如、高宏明、郭人維、黃建華 |
關鍵詞 | 東沙環礁、珊瑚、魚類、大型無脊椎動物 |
摘要 | 本計畫分別於2012年5月4日至9月27日之間,調查東沙環礁海域共28個點位的調查,其中包括23個東沙北側礁台點位,2個內環礁潟湖點位及3個外環礁礁坡點位,依照現場狀況作調整,分別以一噸艇、橡皮艇以及輕艇等方式接近並登上礁台,以潛水、浮潛以及步行的方式,在礁台上進行底質、珊瑚、魚類、大型無脊椎動物(棘皮、甲殼及軟體)以及大型海藻及海草之調查。東沙北側礁台底質之分佈呈現不均質之狀態,共調查到四大類棲所,分別以海草、海藻、石珊瑚以及碎死珊瑚為主要底質,而大部份棲所底質為海草構成,尤以礁台之內緣為甚。海草床的重要性因其所占面積大需加重視,它應是東沙環礁海域生態系中淨生產量最大的區域,這些淨生產量的去向,包括能量及物質的傳遞,往後可加強研究。生物多樣性方面,珊瑚共調查到15科53屬,比起內環潟湖及外環礁坡,礁台的珊瑚種類較少。魚類共調查到37科271種魚類,其中新增5種東沙海域之新紀錄種,其中2種為台灣新紀錄種。大型底棲無脊椎動物共記錄到64科156種,其中軟體動物共調查到32科91種,棘皮動物共16科31種,甲殼動物共16科34種。甲殼動物新增了1種毛刺蟹科螃蟹為台灣新記錄種。因大型海藻之生長與出現有季節性,大型海藻及海草在五月份調查時,共調查到29種(含絲狀藻),但於七月份時的調查記錄,大型海藻與海草的種類數減至20種(含絲狀藻)。礁台水淺,足夠光線可達底質因此可利用衛星影象,經地真(ground truthing)工作後,做較大規模,棲地的分佈和面積調查,本調查初步驗證其為可行。經本次調查,我們發現礁台特性與另兩大環境:外環礁坡與內環潟湖有相當大差異,礁台是唯一可藉由遙測來了解大尺度的現況及歷史變化的區域,因此適合作為珊瑚礁狀況的指標區,而執行尚需配合衛星、空拍及水下驗證,才能有效掌握。 |
101年,大型無脊椎動物,東沙環礁,珊瑚,魚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