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畫期限 | 2004-12-31 ~ 2005-12-30 | ||
---|---|---|---|
研究名稱 | 東沙海域古沉船遺蹟之調查研究 | ||
受託單位 | 財團法人海洋台灣文教基金會 | ||
計畫主持人 | 邱文彥 | ||
協同主持人 | 陳陽益、謝新曦 | ||
計畫顧問 | 田文敏 | ||
參與計畫人員 | 張芳嘉、陳泰安 | ||
關鍵詞 | 海上絲綢之路、水下無人潛艇(ROV) | ||
摘要 | 東沙島為我國重要疆土,擁有豐富的自然與人為資產。由於位於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航線附近,同時位居中國、日本、東南亞、菲律賓、香港、澳門和美國等地航線交錯之樞紐,夏季有颱風,冬季風力強勁,浪流詭異,因此自古至今,不同時代的各類船舶都可能擱淺沈沒於此一海域。由初步文獻彙整之資料,可以發現確有一些紀錄證實此一現象,值得進一步探勘研究。換言之,未來我國籌設東沙海洋型國家公園,除了維護其自然資源外,對於海洋考古及其人文史蹟之研究保存,亦應並予重視。 由於海洋考古是一項長期性、投資大的嚴肅科學工作,有別於沈船財寶之打撈工作,因此必須審慎為之。依據前述各章研究和現地勘查結果,謹建議如下: 1. 東沙環礁範圍廣大,海洋考古工作將會是人力資金耗費龐大之工作,必須有政府和相關機關之通力合作,同時應該有政策上之高度支持,否則難以為繼。 2. 海洋考古為嚴肅的科學研究工作,應該在東沙建立一套跨領域的研究機制,將海洋科學、人文考古兩大領域的人員結合,推動較大規模和整合型之研究,作為「人文與科技整合」研究之範例。 3. 東沙環礁結構特殊,其邊坡並非想像中的陡起陡落,而是具有類似火山周邊流落岩漿之潮溝,地質研究上應有意義,值得東沙國家公園未來列入研究。 4. 環礁上雖有許多擱淺船骸,但東沙海域風強浪急,海象多變且多惡劣,因此在環礁邊坡上未有明顯船舶殘骸之發現,未來可能應朝向礁盤外較深海域進行勘查,但由於風浪流之破壞,即便找到殘骸,可能極為破碎,甚至同一區域內有極多不同時代遺物留存,未來必須仰賴更多考古學家之參與。 5. 在東沙環礁西側,亦即東沙島南北航道附近屬珊瑚碎屑和貝殼砂質之底質,較有可能保存完好之船隻遺骸和文物,建議未來可列為第一階段續勘重點區域。 6. 民國93年6月進行之「東沙環礁側掃聲納水下探測」計畫,其定位與導航系統以DGPS(Sokkia AXIS3 Beacon DGPS)進行,坐標資料均為WGS-84坐標系統,定位誤差約在1公尺;但側掃聲納受環礁海流及內波影響,坐標誤差約在10-30公尺之間,水下無人潛艇(ROV)或潛水人員攝影而言,定位是很大挑戰。因為,目前國內除海測艦外均無裝設動態定位系統,故要定點拍攝錄影困難度很高;加上在環礁邊緣錨錠亦屬於高難度,建議未來東沙海洋考古除水下探測除側掃聲納外,應加測多音束測深系統(本計劃無),除彼此可互相驗證外,亦可提高定位精度,且不受海流及內波影響。 7. 我國在海洋考古的研究尚在起步,有鑑於沈船多為外籍船舶,未來應深入研究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水下文化資產保護公約」,以及儘可能促成國際合作,使東沙成為國際海洋考古之重鎮。 8. 東沙海洋考古應該持續進行,並擴大參與規模和延長研究期程 。 |
94年,水下無人潛艇(ROV),東沙海域,海上絲綢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