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沙景觀生態資源規劃研究

  • 2010-05-25
  • 海管處
計畫期限 2005-12-31 ~ 2006-12-30
研究名稱 東沙景觀生態資源規劃研究
受託單位 中華民國建築學會
計畫主持人 蔡仁惠
協同主持人 曹先紹
參與計畫人員 賴威郡、張家瑋、黃竟豪
關鍵詞 景觀生態、綠建築、東沙島建築
摘要   國家公園設立之目的,在於保護具有國家級或國際級的自然和風景區域,並提供作為科學研究、教育訓練及休閒遊憩等功能。經建會於2004 年1 月15 日審議通過,原則將東沙35 萬6,500 公頃陸地與海域劃設為國內第一座「海洋國家公園」。本研究經由文獻探討、案例分析與實地踏查(訪談與觀察)等過程,提出整體景觀生態資源之規劃原則與方案,以實現東沙成為「保育、教育與研究的生態島」願景;研究成果分為:景觀和生態資源利用與保育、建築及道路改善措 施、自然生態旅遊發展方案、自然景觀維護及再生、公共設施生態化設計、整體發展及管理評估等六大項目。   景觀和生態資源利用與保育,包含資源合理利用及有效管理方案、島嶼永續發展;建築及道路改善措施,包含空間整併與道路景觀改善措施、東沙島永續生 態綠建築改善方案;自然生態旅遊發展方案,包含東沙島生態景觀資源、東沙島生態旅遊管理策略、東沙島生態旅遊交通與動線方案;自然景觀維護及再生,包含碼頭整併、海岸保全設施景觀與生態化機能的改善、防風林帶的復育、復育區規劃方案、相關景觀復舊管理策略;公共設施生態化設計,包含能源生態化設計、廢棄物生態化處理方案;整體發展及管理評估,將規劃執行期程劃分為三階段。   具體規劃方案有永續生態綠建築改善,包含「現有建築改善設計方案」以及「新建生態綠建築設計方案」;現有建物改善設計以東光醫院、海淡廠、候機室為對象,改善其室內物理環境與室外景觀;新建生態綠建築設計,以居住與浴廁機能為對象,依據生態綠建築設計原則,提出未來島上建築設計基本原形。道路改善依據交通承載量與空間整併需求,敲除不必要之路面,並將原有道路依據承載量,重新劃分為主要道路、次要道路與一般道路三級,並以綠道路生態化方式予以改善;主要道路為連接機場與碼頭,作為島上運補與交通運輸之重要幹道,次要與一般道路則主要作為腳踏車與人行之用。   規劃三大生態復育區塊,一為整併現行空軍使用區域,並移至近機場之核心區域;二以長青亭、東光醫院、第四據點、第五據點一帶,作整體化生態復育與景觀規劃;三為整併或移除第一據點設施。海岸景觀則建議移除沿岸消波塊,並改以離岸潛礁方式,改善海岸沙灘樣貌與恢復龍擺尾景觀,並建立原生林苗圃,提供原生防風林樹種來源,復育島上近海周圍之防風林帶。能源生態化設計方案,利用機場跑道架設太陽光電版與風力發電機具,浴廁增設太陽能熱水設備,以及強化雨水、中水收集利用系統,改設太陽能廚房,發展使用電力交通工具,以及發展太陽能或波浪海水淡化方式等。廢棄物生態化處理方案則提出,採用乾式廁所,廚餘堆肥化處理與集中廢棄物來源點。生態旅遊方面,首先經由調查評估出「自然景觀資源」九項、「文史景觀資源」四項與「其他」六項,並提出「東沙島生態旅遊管理策略」,以及「生態旅遊交通與動線方案」。教育訓練方面,依據發展潛力總結出「科學研究與教育訓練發展方案」十項。最後依整體發展及管理評估,將各項具體規劃方案,分為近程、中程、遠程三個階段,作為未來國家公園整體規劃執行之參考。   研究發現,未來東沙生態島願景的實現須結合各單位共同合作,且應首重建立綠色生活模式,最終成為相互循環型的生態島。並就下一階段發展重點建議,近期應挑選重點區域進行實質規劃與設計,並著重具特色的海底景觀保育,以及停止打撈珊瑚的商業行為,且未來相關研究與計畫執行,若包含實體或臨時設施,應編列廢棄物處理或後續維護管理配套措施。

95年,東沙島建築,景觀生態,綠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