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畫期限 | 2011-12-31 ~ 2012-12-30 |
---|---|
研究名稱 | 東沙島潮間帶至陸域蟹類與寄居蟹調查 |
受託單位 | 國立中興大學 |
計畫主持人 | 施習德 |
參與計畫人員 | 陳旻宛、郭冠群、徐培議、歐姿慧、李榮祥、李委晉、洪和田、王玉璽、林修宇 |
關鍵詞 | 東沙島、寄居蟹、兇狠圓軸蟹 |
摘要 | 自 2011 年九月迄今的調查結果, 共發現17 科 59 種的蟹類, 其中以活額寄居蟹科的13 種最多。不同區域的物種組成有所差異, 海草床主要以寄居蟹為主; 礁石區域除寄居蟹外, 扇蟹、梭子蟹和方蟹也有不少的數量; 小潟湖邊則以沙蟹科為主。估算沙蟹、白紋方蟹、細紋方蟹、招潮蟹的密度方面, 沙蟹的洞穴密度在五月時最高, 島南岸的沙蟹洞平均密度較其他區域高; 方蟹部分, 白紋方蟹的密度較細紋方蟹高; 招潮蟹洞的密度也是五月最高。評估島上蟹類的熱點, 分別為出海口兩處、二號據點海岸、小潟湖北岸西側、小潟湖東側和島南岸中央礁石區, 共六個熱點。 島上兇狠圓軸蟹的族群結構上, 顯示持續有年輕的個體補充, 目前維持著穩定的族群。活動範圍多侷限在洞穴附近, 除了生殖遷移外未發現有長距離的移動, 食性以大型植物為主, 包括島上常見的林投樹, 可提供充分的食物來源。生殖力部分, 抱卵量約在九萬至十八萬顆間, 且隨著體型增加生殖力也越大, 釋幼時間多在大潮前後附近, 釋幼地點都在島外圍沙灘水際處, 包括北岸出海口、一號據點及國碑附近。 東沙島的陸寄居蟹以皺紋陸寄居蟹為最大的族群, 多使用非洲大蝸牛的空殼。最小性成熟體型為甲長9.4 公釐, 抱卵量從五百顆至一萬五千顆, 在大潮前後亦記錄到釋幼的生殖行為, 其中以國碑的沙灘上最多。 招潮蟹方面, 東沙島上共記錄五種招潮蟹: 粗腿招潮、四角招潮、賈瑟琳招潮、糾結招潮、麗彩招潮。數量最多為賈瑟琳招潮, 數量最少的則為麗彩招潮; 其中四號測站可以觀察到此五種招潮蟹。食性部分, 以砂土及植物碎屑為主; 也有少部分的藻類, 包含綠藻、團藻、絲狀藻、矽藻等, 屬於濾食性物種, 種間食性組成比例無明顯的差異。粒徑部分, 二號和四號測站的極粗砂含量皆較粗砂少, 而一號測站的極粗砂最多。在生殖力部分, 包括粗腿招潮、賈瑟琳招潮、四角招潮三種, 抱卵數由四千至一萬八千顆左右。 在蟹類的保育建議上, 小潟湖內的紅樹林為外來種, 應考慮加以規劃抑制; 海岸的漂流木, 宜盡量保留在原地, 以提供蟹類等其他底棲生物有較多樣的棲息地。東沙島有少數物種為南中國海所獨有的, 加上東沙島的蟹類種類持續累積增加, 顯示出東沙是臺灣與南海之間海洋生物擴散的重要地點, 具有生物地理上的價值。未來若能持續監測, 並進行物種遺傳方面的研究, 配合季節海流的變化, 將能了解東沙島海岸生物的來源與擴散途徑。 |
101年,兇狠圓軸蟹,東沙島,寄居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