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畫期限 | 2011-12-31 ~ 2012-12-30 |
---|---|
研究名稱 | 東沙島潮間帶至陸域螺貝類資源調查 |
受託單位 | 高雄醫學大學 |
計畫主持人 | 邱郁文 |
協同主持人 | 謝寶森 |
參與計畫人員 | 蔡政達、黃彥銘、顏易君、蘇俊育、林怡如、程紫芸、洪韻軒 |
關鍵詞 | 東沙島、潮間帶、棲地、軟體動物、陸生蝸牛 |
摘要 | 一、研究緣起 過去對於東沙島的調查主要偏重於鳥類、珊瑚及魚類,且以環礁及環礁內潟湖為主。東沙島周圍海域擁有大面積生長的海草床,但對於東沙島海草床及島上的螺貝類調查卻相對較為缺乏。因此,本研究著重調查東沙島海域潮間帶及陸域螺貝類的資源調查,並透過製作螺貝類生態地圖摺頁和調查手冊,以作為國家公園環境解說及保育教育之用。 二、成果 海域潮間帶以定量和定性調查並記錄不同棲地的螺貝類軟體動物,而陸域則以定性調查為主。經過5次調查結果,海域潮間帶和陸域總共記錄到60科141種軟體動物,其中海域潮間帶的5種不同類型棲地,共記錄到51科123種螺貝類,而陸域2種不同類型棲地,共記錄到9科19種,其中非洲大蝸牛(Achatina fulica)與高音符絲鱉甲蝸牛(Macrochlamys hippocastaneum)為2種外來種。計算單位面積數量方面,主要以黑齒牡蠣(Saccostrea mordax, 20.72%)、花麥螺(Euplica scripta, 20.60%)與波紋玉黍螺(Littoraria undulate, 11.07%)為前三多的物種,不同棲地中以海草床棲地所記錄到的種類數最為多,共37科65種,紅樹林棲地最少,僅3科6種。豐度與生物量方面,消波塊棲地為所有棲地中豐度(224 ind. / m2)與生物量(1938.03 g / m2)最高的棲地,紅樹林棲地則為豐度(6 ind. / m2)與生物量(2.67 g / m2)最低的棲地,根據東沙島潮間帶5棲地軟體動物的豐度和生物量數據繪製成ABC曲線分析顯示,海草床和沙地的軟體動物群聚在一年之中曾受到嚴重的干擾,逐漸由一種或幾種個體較小的種類占優勢。在多樣性指數方面,海草床的豐富度最高,均勻度最低,沙地的多樣性指數最高,紅樹林的豐富度最低,多樣性指數最低,均勻度最高。陸域方面,高音符絲鱉甲蝸牛在冬季(12月)主要以0.5 cm~1.99 cm殼寬偏小的數量較多,進入晚春(5月)主要以1.5 cm~2.49 cm殼寬偏大的數量較多。此外,於附錄附上東沙島潮間帶至陸域螺貝類生態地圖摺頁和基本調查手冊。 三、主要建議內容 1.立即可行之建議 (1)建議可進行東沙環礁國家公園內生物標本典藏的初步籌備規劃,未來能與現有物種資料庫互相比對,除了現有物種清單之外,也有實體標本留存可作為教育展示。 2.長期性建議 (1)規劃潮間帶海草床為未來長期性主要監測的棲地,尤其以海草床中軟體動物數量最多且分布最廣的優勢物種花麥螺(Euplica scripta)作為指標物種。 (2)對於未來東沙環礁國家公園對外開放,勢必會有相關生態教育和導覽的實施,所以對於棲地生物族群在不同季節的消長演變趨勢,貴處則必須更加掌握了解生物動向,因此針對棲地生物的定性和定量基礎資料調查,仍然需要持續長期進行。 |
101年,東沙島,軟體動物,陸生蝸牛,棲地,潮間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