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沙島周邊海域軟骨魚類資源調查

  • 2015-01-08
  • 海管處
計畫期限 2013-12-31 ~ 2014-12-30
研究名稱 東沙島周邊海域軟骨魚類資源調查
受託單位 成大研究發展基金會
計畫主持人 王建平
協同主持人 陳餘鋆
參與計畫人員 方培文、甘秀瑩、吳佩穎、林弘都、張清煌、曾登裕、齊心、簡毓群
關鍵詞 東沙島、尖齒檸檬鯊、軟骨魚類
摘要 東沙環礁位於南海北側,由東沙島與外圍礁盤組成,整個東沙環礁海域面積廣達500平方公里,擁有豐富多樣之棲地環境,除了環礁之外,尚涵蓋島嶼、海岸林、潟湖、潮間帶、珊瑚礁、海草床等相輔相成的生態系統。由於地理位置受到不同洋流影響,其附近形成一個良好的漁場,群聚相當多樣性之魚類,如洄游性魚類、經濟性魚類及獵食性的軟骨魚類等。透過捕捉與標定野放,結果顯示小潟湖內、潟湖口西側、北側與南側皆有軟骨魚類之紀錄。依據資料計算,今年尖齒檸檬鯊族群數為190±38之範圍內(mean=189.5, SE=37.5)。全世界檸檬鯊的平均單倍型歧異度為0.28,我們重新對東沙檸檬鯊族群研究的結果發現,其單倍型歧異度為0.656,此值高於全世界檸檬鯊族群的平均值,顯示東沙檸檬鯊的族群遺傳歧異度較其他檸檬鯊為高。另由核苷酸歧異度(π)來看,全世界的平均值為0.00056,過去研究台灣的檸檬鯊的核苷酸歧異度為0,但目前研究為0.00139,此值亦高於全世界平均值,亦顯示東沙檸檬鯊的族群遺傳歧異度較其他地區檸檬鯊為高,即尖齒檸檬鯊族群具有極高的遺傳多樣性。而族群歷史動態分析(Historical demographic analysis)呈現多峰分佈(multimodal Distribution),代表該尖齒檸檬鯊之族群成穩定狀態,未經歷族群擴張之模式,推測尖齒檸檬鯊為沿岸近距離遷移,且已演化為獨立族群。 目前雖已在軟骨魚身上裝設七個發報器並在小潟湖、潟湖口及島北設置三個接收器,但如要了解軟骨魚類的洄游分布,發報器與接收器的數量並不足夠,建議應持續進行並增加發報器之標放與接收器設置,擴大至整個環礁之調查,如此才能真正了解東沙海域軟骨魚類之分布與行為生態。一般而言,海洋硬骨魚類因為其後代的子代數目較多,世代時間短,大多數都是一至數年生,容易累積變異,因此單倍型的多樣性較容易恢復,但是海洋軟骨魚類因為其子代數目少,世代時間長,當族群受到壓力,族群數目降低,要回復高的遺傳多樣性,必須經過長久的時間,因此軟骨魚類的基因多樣性保存,要比硬骨魚類難,亦應該多加關心與保育此類物種。 東沙島周邊的軟骨魚類多種魚類為世界公告之保育魚種(如尖齒檸檬鯊、黑邊鰭真鯊、邁氏條尾魟及納氏鷂鱝等),周邊海域資源豐富,值得進一步擴大調查其生物學資訊,並可朝成為我國海洋生態環境保育行動示範區域的目標來進行規劃與努力。

103年,尖齒檸檬鯊,東沙島,軟骨魚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