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草床裡的小不點兒—雙葉腹瓢鰕虎

  • 2014-04-29
  • 海管處

東沙島西岸及北岸一帶,由於海草床遍布、水域平淺,無風無浪的春夏季節正是採集觀察海草床生物的最佳時機。一般來說,生棲於海草床的動物有兩種主要的求生模式,其一為利用擬態(Mimicry)來混淆獵食者,其二則是利用細小的體型優勢,以便逃竄於如迷宮般的海草叢間,並藉此來躲避敵害,並偷襲餌料生物。本文介紹的主角---雙葉腹瓢鰕虎(Pleurosicya bilobata Koumans, 1941)就是利用細小身軀在海草床中生活的極佳例子。

身形細小的雙葉腹瓢鰕虎 (P. bilobata),體表滿布褐色點狀色素胞。(洪登富/攝)
身形細小的雙葉腹瓢鰕虎 (P. bilobata),體表滿布褐色點狀色素胞。(洪登富/攝)


  雙葉腹瓢鰕虎屬於鰕虎科(Gobiidae)、腹瓢鰕虎屬(Pleurosicya)魚類,目前全世界已發表之該屬魚種多以珊瑚礁海域為其棲地,並於石珊瑚或軟珊瑚的表面躲藏棲息,唯獨雙葉腹瓢鰕虎例外,其選擇了以海草床做為生棲場所,於同屬魚類中算是特立獨行之魚種。雙葉腹瓢鰕虎主要分布於印度至模里西斯,北限至琉球一帶,體色呈褐色至橘紅色,第2背鰭後端基部有1明顯之黑斑,體型細小縱扁,最大體長僅約3公分。平日不好游動,依附於海草葉片上,以小型甲殼類或浮游動物為主要食物。東沙島小潟湖口至北岸一帶有著綿延的海草床,有機碎屑及浮游生物亦極豐富,為目前較易發現雙葉腹瓢鰕虎之水域,但整體來說,其生物量仍相當稀少。

棲息於海草葉片上之情形。(王荃宥/攝)
棲息於海草葉片上之情形。(王荃宥/攝)


  東沙環礁國家公園有著豐富多變的海洋生態環境,沙灘、珊瑚礁及海草床為最主要之海洋生物棲地類型。目前研究資料顯示,在這幾種生態系中,沙灘型棲地以沙鱧科(Kraemeriidae)之穴沙鱧(Kraemeria cunicularia)為體型最小之魚類(最大體長約3.5公分);最小之珊瑚礁魚種則仍由蝦虎科(Gobiidae)之正小磨鰕虎(Trimmatom nanus)居冠(最大體長僅1公分),而說到海草床上最迷你的小不點兒,則非本文之主角---雙葉腹瓢鰕虎莫屬了。東沙環礁國家公園為海洋生物的寶庫,生物多樣性高,可謂處處充滿驚喜,有時不妨縮小視野,以小動物微觀的眼光來看世界,對動物行為、生態及微棲地環境的認識反而會有更深刻的體會及感受。(文/東沙管理站廖震亨約聘研究員)

東沙島衛星圖(來源:google map) 東沙島西岸的海草床淺水區,為雙葉腹瓢鰕虎的主要棲息地。(廖震亨/攝)
東沙島全貌,其中圍繞一小潟湖,開口位
於島嶼西側。(來源:google map)
東沙島西岸的海草床淺水區,為雙葉腹瓢
鰕虎的主要棲息地。(廖震亨/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