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魚線的盡頭」

  • 2016-04-29
  • 企劃經理科
  • 講座
 

「脫離了賴以為生的水,魚群在船上死命掙扎跳躍著,鏡頭的另一端,人類卻大口把生魚片往嘴裡送......」這個畫面並非好萊塢的恐怖電影,而是一部改編自英國記者查爾斯.克勞福(Charles Clover)著作的”The End of the Line The ─ How Overfishing is Changing the World and What We Eat ",並由歐美民間組織和基金會贊助所拍攝完成的紀錄片──〈魚線的盡頭〉。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於4月17日舉辦「魚線的盡頭-全球漁業現況」講座,以此紀錄片探討許多過所去忽視的漁業問題、過漁的成因,以及漁業經濟管理和保育方面應有的新觀念與作為。

4月17日的海洋保育講座為「魚線的盡頭-全球漁業現況」

4月17日的海洋保育講座為「魚線的盡頭-全球漁業現況」

《魚線的盡頭》紀錄片

《魚線的盡頭》紀錄片

 

當魚類滅絕了

臺灣的黑鮪魚季,曾經是每年精彩的觀光盛事之一,參與競賽的漁民們大舉撈起一尾尾的黑鮪魚,在熱鬧的氣氛下,人們的慾望隨著黑鮪魚的斤兩重量加深,據統計,臺灣黑鮪魚季捕撈量從2001年的6686尾,降至2012年僅剩505尾,減少了9成以上,當美麗碩大的黑鮪魚變成一塊塊的生魚片,進入人們的口中時,除了滿足虛榮口腹之慾,更讓人感嘆海洋及漁業所面臨的危機。根據北太平洋鮪類國際科學委員會(ISC)研究,1952年到2011年間,太平洋黑鮪數量已經減少96.4%,時至今日食用大型魚類,已被視為高檔經濟行為,人類的生活消費直接衝擊漁獲量的減少,我們這才發現,原來,海洋並非永遠浩瀚無涯。

〈魚線的盡頭〉影片中,呈現海洋大魚的數量統計曲線表急速下掉的事實,據科學家預測,在人類持續對海洋生態破壞、濫捕的情況下,2048年時將會無魚可吃,取而代之的則是養殖漁業。這並非危言聳聽,從過去的研究統計中,無一不在顯示這些警訊,例如1990年,鱈等許多大型魚類嚴重大幅減產,即使在1992年相關單位立法禁捕大西洋鱈,然而遭受毀壞的海洋生態,迄今仍未看到有所恢復。另外影片中更血淋淋的一幕:「全世界延釣漁業每年都會設下近14億個魚鉤,所串起的魚線總長可繞地球550圈;全世界最大拖網的開口,足以裝下13部747型飛機...」,這樣大型的拖網一下海,就能一網打進整群的黑鮪魚,諷刺的是,當人們因這些精進的漁撈技術沾沾自喜的同時,渾然不覺這些舉動已深深傷害下一代子孫的海洋資源。

讓守護 沒有盡頭

漁業資源的減損責難,常遷至於氣候變遷、棲地破壞與污染等因素上,然則人類的「過漁」才是真正的罪魁禍首,海鮮需求增加、精進的捕魚設備、漁場擴張及不當管理方式與資源利用等因素,都是致使漁業資源加速耗損的幫兇。

臺灣四面環海,海鮮文化成為海洋文化重要的一部份,這並非一定要被禁止,只是目前我們大多只注意海鮮的新鮮與衛生,卻忽略了所食用海鮮的來源種類是否瀕危、其捕撈作業是否執行於永續與環保的基準等更深層問題,「臺灣海鮮選擇指南」即是國內專家將市場上琳瑯滿目的海鮮,基於合乎海洋永續理念,分別就「購買」及「食用」二方面提出建議原則,宣導消費大眾去了解、選擇海鮮來源,鼓勵消費者選購永續海鮮,拒絕或減少食用瀕危海鮮,藉由改變日常生活習慣來支持海洋保育,減少對海洋資源的過度耗損,讓海洋生生不息。(相關連結:「  臺灣海鮮選擇指南臺灣海鮮選擇指南」)(另開視窗)

臺灣海鮮選擇指南

臺灣海鮮選擇指南

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也持續執行海洋永續保育工作,除積極進行各類保育研究計劃,掌握臺灣海洋環境現況,也透過復育的手段,增加海洋環境能量的流動與平衡,而與保育研究同步重要的就是推廣海洋環境教育工作,經常舉辦各類活動及講座,以最生活化的方式分享海洋環境知識,探討目前全球海洋面臨的問題與危機,希望社會大眾能夠透由認識海洋進而意識到愛護海洋的重要,讓真正沒有盡頭的,是守護海洋的那份熱情與毅力。

魚類資源並非永遠浩瀚無窮,建立正確的海洋指標,才能永續海洋生態

魚類資源並非永遠浩瀚無窮,建立正確的海洋指標,才能永續海洋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