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南方四島包含東吉嶼、西吉嶼、東嶼坪嶼及西嶼坪嶼,獨特的地理位置對許多人而言是一個陌生又神秘的地方。這些位處偏鄉海角的散落島嶼上,仍然居住著為數不多的住民,但島上頹圮的建築遺跡卻掩蓋不住過去的歷史風華。本處106年度出版品「海角之鄉 澎湖南方四島人文歷史紀實」,從旅外居民及鄉人的訪談從中挖掘時光寶藏,用感性的步伐帶讀者走入澎湖南方四島的時光旅程,是一本「人」與「環境」關係的寫意筆記。
一條又一條的魚脯仔,是思念家鄉的味道
本書以「家鄉」作為開端,作者憶起從小到大經常看著父親嘴裡不時咬著一條「臭肉」鰮(鰮魚製成的魚乾),小時候所無法理解的臭味,在長大後才逐漸瞭解那是家鄉的味道,比喻澎湖人就像鰮魚一樣,游離到遠方覓食,經過一個時期又朝向出生地迴游,就這樣一次又一次的來回在海洋與家鄉之間。
△海角之鄉 澎湖南方四島人文紀實書籍封面
(圖片來源:「海角之鄉 澎湖南方四島人文歷史紀實」)
△鰮魚製成的魚乾是南方四島的居民最熟悉的家鄉味
(圖片來源:「海角之鄉 澎湖南方四島人文歷史紀實」)
海洋古道中繼站東吉嶼、柱狀玄武岩奇幻島西吉嶼
澎湖東、西吉嶼的繁華是從清朝後開始,船隻從閩浙沿岸來往航行於臺灣海峽及臺灣府城(臺南)之間,當時的船速無法於一天內抵達臺灣,因此離臺灣府城最近的東吉嶼便成為往返與臺灣的海上中繼站。
過去澎湖流傳著一句俗諺「東吉查某,西吉菜脯」,是稱頌東吉女人的妖嬌美麗,因為東吉船隻來往臺灣頻繁,帶回的時髦用品多,使得東吉女人裝扮的更引人注目,也是東吉繁華面貌的實景寫照;而西吉菜脯,是因為西吉嶼以玄武岩為主要地形,栽種作物的土質貧瘠,只有蘿蔔能夠安定栽種,因此造就了西吉菜脯的美妙招牌。
東吉嶼與西吉嶼由於島嶼距離接近,關係緊密,從相對位置及港口停泊的優勢條件來看,東吉嶼是西吉嶼賴以運補支援、緊急救難的好幫手,西吉漁民也常是東吉船隻的討海夥伴,民國67年政府推動西吉嶼遷村後,西吉嶼就成了炊煙散去的無人島了。
△東吉嶼上的和洋混和式建築及牆上鑲嵌的馬約利卡磚、巴洛克式浮雕顯見繁榮時期的盛況
(圖片來源:「海角之鄉 澎湖南方四島人文歷史紀實」)
△西吉嶼從北側到西側綿延排列近800公尺的柱狀玄武岩壯觀的矗立於海上
(圖片來源:「海角之鄉 澎湖南方四島人文歷史紀實」)
硓咕石與老磚瓦中的記憶
南方四島中的東嶼坪嶼擁有四個島嶼中的最高海拔61公尺的高地及菜宅梯田奇觀;西嶼坪嶼則擁有高地村莊的特殊景色,據當地長者說早期小島資源不多,建材除了從海裡採來的硓咕石,不然就是託船運來堆在坡下,小孩放學時順便搬石頭上坡就會有幾毛錢的獎賞,等建材累積夠了,就招呼鄰居幫忙蓋房子,西嶼坪高地村莊就是如此一磚一瓦互助建起來的。
澎湖南方四島,四個島嶼皆各有特色民情,包含東吉嶼上的東吉教堂、王爺信仰、拜祀無名鬼神的宮仔與陰祠以及神秘的隩房傳說;東嶼坪梯田欠收時,靠臭肚仔魚一夜干賴以為生;西嶼坪的孩子三、四歲就到海裡滾浪,在學校考試考不好怕被老師打,撲嗵跳到海裡比挨板子快樂,海邊、沙灘、山頂、草原、田野都是孩子的遊樂場。
經歷過繁華年代的澎湖南方四島,現今因交通、就學的因素影響,村人接連移居臺灣、馬公等地,使得澎湖南方四島的人口逐漸凋零。
△東吉是南方四島唯一有過基督教堂的村落,圖為已經存在百年的東吉教堂座椅
(圖片來源:「海角之鄉 澎湖南方四島人文歷史紀實」)
△西嶼坪嶼的村落是一磚一瓦從坡底搬到坡上的高地村莊
(圖片來源:「海角之鄉 澎湖南方四島人文歷史紀實」)
△臭肚仔魚一夜干是東嶼坪嶼的主食
(圖片來源:「海角之鄉 澎湖南方四島人文歷史紀實」)
△美子姑姑的雜貨店,是島上的超級商店
(圖片來源:「海角之鄉 澎湖南方四島人文歷史紀實」)
斷層七、八十年的老故事,值得細細品味
書中紀錄著長者的口述記憶轉化而成的故事,見證澎湖南方四島風華絕代及起落興衰,書內匯集的故事中穿插著現在及過去的圖像,彷彿過去繁榮卻又單純的光景就在讀者眼前,帶領走入澎湖南方四島的時光旅程,以感性文字述說著土地上的人文歷史,更深刻的呈現澎湖南方四島除了景觀與生態外的另一層人文之美。
△民國60年從東吉到馬公上學的途徑
(圖片來源:「海角之鄉 澎湖南方四島人文歷史紀實」)
訂購書籍:
相關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