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本處海洋保育系列講座,邀請到國立臺灣博物館研究員方慧詩小姐分享臺博館今年度海洋生態推廣-「永續年夜飯」系列活動,整個活動是設計在永續發展的框架下來反思「年年有魚」真正的意義,藉由推廣食用永續海鮮的觀念,提倡永續資源管理,將傳統強調鋪張、奢華甚至獵奇的舊俗轉化為對自然的感恩、對團聚的歡喜與下一代的祝福。
飯桌上的危機!當魚獲越來越少時,只能取決於海中還剩下什麼。
隨著漁撈技術的進步,豐盛的佳餚伴隨澎湃海鮮料理已屬稀鬆平常,在漁業供應鏈全球化運銷滿足了消費市場時,「貴」等於「稀少」的連結逐漸消失,消費者難以看見正在發生的海洋生態危機,近年來臺灣研究團隊更發現北臺灣的魚種在近三十年來已經減少了七成,這樣的危機可以預視到日後我們的餐桌上,只能取決於海裡還剩下什麼...
永續年夜飯宣言
(圖片來源: 國立臺灣博物館)
永續年菜博覽會
(圖片來源: 國立臺灣博物館)
購買海鮮,選擇海鮮永續認證、產銷履歷標章
近年來,國內海洋永續利用觀念逐漸受到重視,藉由建立挑選海鮮的永續原則指南,發起消費者日常在傳統市場、網路購物或連鎖量販店平臺如何可以挑選永續海鮮,例如:「底食原則」選購以生態鏈底端體型偏小、數量多的海鮮(竹筴魚、秋刀魚等),避免食用掠食性大型魚類(鮪魚、旗魚、圓鱈);「在地原則」即不買遠道而來的漁獲,盡量選購在地捕撈獲養殖的魚,減少碳足跡,此外,相較於野生魚類,養殖魚類更被建議食用,當中植食性的養殖魚類(例如虱目魚、吳郭魚)比起肉食性養殖魚類在養殖過程對環境負荷更小。
臺灣海鮮選擇指南
(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臺灣魚類資料庫臺灣海鮮選擇指南電子書 邵廣昭、廖運志)
另外,由國內生產者、加工廠、通路業者、消費者、學者及NGO團體共同訂定相關科學標準,針對臺灣近海地區的小型漁業創立「臺灣責任漁業指標 RFI(ResponsibleFisheries Index)」產銷履歷,將海鮮食材與其加工品的生產、加工、銷售各階段歷程透明化,消費者可憑著食材上的RFI分數判斷水產品的永續性,分數愈低則愈符合永續目標。
RFI臺灣責任漁業指標標章
(圖片來源: 責任漁業指標網站 http://www.rfi.org.tw)
認識購買的海鮮及海鮮歷程,是一種從消費端落實「負責任的消費行為」態度,是你我都能做到的舉手之勞,在供需市場的互動之下,也將會影響海鮮市場供應鏈朝向永續原則持續發展。
永續的意涵
深究「年年有魚」的意涵,其實就是期待資源可持續被利用,也就是永續的意涵。而若要達成永續不僅需重視資源面,也需要滿足各個族群的需求,因此,需更多公民關注及參與討論。然而,「永續」因為環境不斷變遷,是個困難的問題,永續的標準需與時俱進,但可想見的是此標準將越來越嚴格,因為我們未來將面對更多嚴峻的環境問題。年夜飯桌的內容代表的不僅僅是一餐的溫飽,更代表我們對自我身分的認同以對未來的願景;糧食危機造成餐桌危機,也必然會影響我們的文化。
海洋環境教育宣導不分年齡
(圖片來源: 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 拍攝)
海洋國家園管理處為國內海洋國家公園的專責管理機構,肩負東沙環礁及澎湖南方四島海洋保育、維護該地區之自然與人文資源等政府重視海洋保育之施政目標,以期落實臺灣海洋永續保存。本處成立以來遂積極推動各項解說教育,利用辦理多元化的活動,分享海洋環境科普知識與傳達日常保育觀念,引發國人對臺灣周邊海域環境與議題的關心,希望有更多人投入海洋保育的行列,付諸行動落實臺灣以海洋立國之理念,所以,下次不妨抽空參加本處活動,相信您一定更能認識臺灣與世界的海洋。
年度海洋保育系列講座
(圖片來源: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
相關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