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底,綠島一尾保育類的龍王鯛被當地民宿業者盜獵,消息曝光後引起許多撻伐。一隻龍王鯛的犧牲令人遺憾,然而從此次的事件中,我們可看到全民對海洋保育議題的重視,已從過去的漠然有了很大的進展,這樣的改變,無非是透過政府專責機關與各方民間保育團體的努力,才能有如今的發酵與成長。
禁用刺網後,海龜成了小琉球新亮點(孫介珩攝影)。
2007年成立東沙環礁國家公園,為當時臺灣海洋保育的新里程碑,因其代表國家公園的資源保育已由傳統的陸域生態環境延伸至更廣的海洋環境。身為南海北部唯一發育完整最大的珊瑚環礁,東沙環礁國家公園在自然資源保育經營管理上身負重大的使命,即使因地理環境之受限而對管理工作上造成許多困難,但仍不斷透過研究調查、長期監測、資源復育、保育巡查、淨灘與生物多樣性的環境教育宣導等執行,讓這座位處偏遠離島之國家公園,成為臺灣海洋研究與保育重要場域。而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於成立後所累積的海、陸域長期研究與監測資料,亦提供在科學研究與環境教育上深入而完整的參考價值。
澎湖西吉嶼淨灘活動。
除了政府專責機關的經營管理外,民間在地自發性之海洋保育行動,更是令人感動。2013年由小琉球自發性推動「距岸3海浬海域禁用刺網」,除了禁用以友善海洋生態環境外,更支持與配合屏東縣政府公告實施禁止所有刺網漁具進出琉球各漁港之保育措施,這樣的保育行動,在兩年後已漸漸地見證到成效,小琉球的海龜回來了,不但吸引許多慕海龜之名而來的遊客,同時增加當地住民從事生態旅遊的收入。時至今日,臨海社區民眾也逐漸開始意識到海洋保育的重要性,於是主動限制破壞性漁撈、進行資源保育區環境巡守、清理港口廢棄物、發展生態旅遊等自發性的保育行為,都讓臺灣海洋能有喘息的機會。
保育人員於萬里桐清除海洋廢棄物(林于凱提供)
政府與民間已積極推展各類海洋保育工作,反觀身為消費者的我們,同樣也可以加入守護海洋的行列,透過我們在日常購買海產時,選擇符合「綠色海鮮」與「合乎永續理念」的水產品,拒絕購買、食用過度捕撈、或捕捉和養殖方法會對生態造成嚴重影響的海鮮,以行動來支持海洋資源保育工作與推廣宣傳「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概念。另外減少塑膠袋之使用,改變用過即丟的習慣,如果每人每天少製造一個塑膠拉圾,臺灣的垃圾量將因此小小的舉動而獲得有效減少,垃圾若能持續減量,相對直接降低陸地、海洋生物與環境的危害。因此,在我們總是感嘆、耽憂未來無魚可吃,倒不如即刻從我們每個人日常生活或是消費行為的選擇做起,來具體實踐愛護海洋行為,若能時刻顧念一己的行動可能影響海洋生態健康,永續海洋的希望也將就此而開始。
底拖網大小通吃,拖過之處不留生機。我們應透過消費者力量,友善選擇永續漁法的漁獲物(林于凱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