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逢2012國際海洋年與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以下簡稱海管處)成立5週年處慶,海管處於今(101)年10月5日、9日及11日假高雄中山大學、台中中興大學與台北台灣大學辦理「5週年保育研究成果發表會」。系列活動吸引三百多人到場聆聽與互動,成功的以科普方式落實大眾海洋環境教育。
海管處楊模麟處長表示,海管處特別於台北、台中及高雄辦理三場保育研究成果發表會,並邀請曾於東沙環礁國家公園、澎湖南方四島及北方三島等潛在海洋型國家公園進行研究的學者,以分享這些區域的海陸域生態環境、地形地質及文史資源的研究成果。
高雄場活動主題為東沙環礁國家公園的保育及形塑環境的海洋營力,活動一開始也特別邀請中研院邵廣昭研究員說明海洋保護區對維持海洋資源永續的重要性,邵研究員也提出落實保護區有效管理的觀念。下午場次則安排有關澎湖南方四島的主題,介紹澎湖的玄武岩景觀,四島鄰近海域為珊瑚礁種原庫的重要性,及先民自海上橫渡海峽,暫居四島的相關的文史事蹟。
台中場活動主題為東沙環礁國家公園的陸域生態系,介紹有關東沙島及潮間帶的昆蟲、鳥類、螺貝類與蟹類,各講座分享的成果反應出島嶼生態的受外部環境的不穩定特性,會中也邀請台大李培芬教授針對東沙島的生態資料經過長期監測後,說明建立生物多樣性資料庫為提高資料的分享流通與價值的有力工具。
台北場活動主題則圍繞在東沙環礁的珊瑚礁生態環境及東沙島的可能成因,自然科學博物館宮守業研究員間接推測東沙島可能發育在海底火山之上,但仍認為需要更多的證據才能證明這樣的推測。海管處也特別安排下午場次說明北方三島的海域生態,其島嶼地形的噴發堆疊過程,以及特殊的島嶼生態風貌。其中,基隆鳥會沈錦豐總幹事特別提出北方三島對於物種遷徙及孵育扮演著重要角色,例如2010年首次在棉花嶼記錄到大水薙鳥的繁殖與育雛行為。
海管處在各會場外也布置有海洋國家公園的介紹海報,並以「愛的海洋圈圈」等標語來串連散落的生態島嶼,希望再次向大眾強調海洋保護區及其所串連之生物廊道重要性。海管處楊模麟處長表示,東沙環礁在2006年規劃為海洋國家公園之後,其珊瑚礁生態持續受到關注,海管處也持續針對7個固定測站進行海域生態的長期監測,發現珊瑚礁的覆蓋率為持續恢復的現象,結果令人振奮,這5年來的保育研究成果也會作為經營管理的評估基礎,並持續監測海陸域生態,希望在可期的未來能繳出更亮麗的保育成績單。
圖1.楊模麟處長於高雄中山 大學首場代表致意並分享海 管處未來展望。 |
圖2. 校內外民眾踴躍參加海 |
圖3. 現場民眾聆聽發表內容 |
圖4.發表會場外陳列海洋國家公園之介紹海報,使民眾更進一步瞭解相關資訊。